2021年4月25日下午,著名作家余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著名出版人、评论家潘凯雄和文学杂志《收获》主编程永新,齐聚朵云书院·戏剧店,开启了一场跨界对话。

活动现场,余华笑谈,年轻时喜欢追求深刻,现在爱讲故事。他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文城》等著作“诞生的故事”讲起,谈到小说的节奏感、人物形象塑造的过程等内容。
他说,我们这一代作家有个共同点,就是想把我们跟所经历的时代的关系表现出来,不想自己的写作变成象牙塔的故事。他强调,小说里面的人物是不是有性格,跟这个人物复杂与否,是不同的概念。文学没有统一的标准,只要一部作品读起来“自然”,就足够了。
余华还对“江南阅读”有着场景式的感受,他说,“当我坐在开往上海的火车上,翻开一本书,我就知道江南阅读开始了。”
姑苏庭院、小桥流水模样的江南,对于张文宏教授来说,是留在心底的美好记忆。在余华的作品中,张文宏看到了“江南”更广的可能性,“余华的文字里有关江南的描述实际上完全跳出了江南的范围,放在中国任何地方,都能够收获认同感。这样的书写,思想比地域更重要。余华拥有北方人的基因而生长在南方,这时候体现出来的东西更有力量。”
潘凯雄则谈及江南文学的渊源与脉络,“江南文化的发展,与地域、历史、文明程度的发展密切相关。”他举例,现代文学大家大都是江南人,比如鲁迅、茅盾、郁达夫。再跨到新时期,一批先锋作家又是江南人居多,比如余华、格非、叶兆言等等。
程永新说道,文学语言中江南因素最难的是准确性,厉害的作家在文本细部的地方做得非常扎实。《文城》是精致的,其中所包含的江南的文化、口味、说话方式等细部描写,让人觉得非常可信,又有含义。也只有分析了这些,才能了解这部小说跟江南有多大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