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本屋》节选

  独立书店的变化

  吉井_我之前取材的书店中,有不少店铺设有画廊空间,比如森冈书店在茅场町的旧店。店主最近在银座开了“只卖一本书”的书店兼画廊。

  岛田_我最近和森冈先生合作过,就在他的银座店举办了黑田三郎的诗集《和小百合一起》有关的展览。我觉得附设画廊是一个很好的方案。他把一本书当作一种媒体,通过一本书来介绍各种不同领域的东西。

  从经济效益来看,这也是挺好的方案。譬如一本书的定价1800日元,一般书店的毛利是定价的22%-23%,那么你把它卖出一百册才有4 万日元的收入。若你在店里卖出一位艺术家的作品,画廊的手续费大概是两成吧,那么卖出一个20 万日元的作品就能得到相当于一百本书的利润。店里开个画廊的利润,会是很有效率的经济来源。我个人认为,书店的“画廊化”已经相当明显,而且这个趋势还会保持一段时间。

  吉井_我在池袋采访了POPOTAME,其实它也是附设画廊,店主说近年在画廊上付出的精力多一些。不过它卖的书是以二手书为主。

  岛田_那也有道理的,二手书店的利润比新刊书店的高一些。而且二手书的进货不需要通过“取次”,可以呈现出该店的独特性。店主还可以准备只有他的店才有的珍稀图书。

  “稀有性”也是今后书店的关键词。现在不少独立书店成为selectshop,卖书的同时,按照个人喜好和顾客的需求从各地搜集工艺品、装饰品或编织成品一并销售,不过,select shop 这种营业模式也越来越困难。网络的信息传达力实在太厉害,店主花了力气搜集来的“稀有”商品也会快速扩散甚至被模仿。

  吉井_不过,我个人认为这种书店的生存方式,和书店本身的意义离得太远了。对我来说,书店的商品还是得以书籍为主,店主和店员最关注图书,这才能叫“书店”。

  岛田_当然。不过,也得从另外角度来看图书这个形式。过去,买一本书没有现在那么简单。从它的价格、买本书要花的时间成本、编辑的投入度和装订的精细度等,从哪个角度来看书都不是大家可以随便买的东西。现在的问题是,图书变成可以随便消费的东西。我在用日本亚马逊的App,实在太方便了。24 小时、365 天,我们随时可以买书,库存也都充裕。

  吉井_还有电子书。我过去有点怀疑电子书这个东西,就觉得屏幕上看的文字有点记不住,认为屏幕上的文字很难让人感动。但有一次有人给我推荐石黑一雄的作品,我用Kindle 试一试。结果……读书的感觉和纸质书差别不大,看他的作品我还是挺感动的。

  岛田_我也觉得Kindle 挺厉害的。很轻,还有显示读到百分之几那个数字。挺好的,很方便。

  音乐界已经到了更进一步的阶段。过去听音乐要买CD 或唱片,现在大家听音乐的方式完全不一样。而CD 呢,成为固定的粉丝向的商品,也就是说,爱好者的嗜好品。我觉得这也会是图书的一种未来。图书的选题再精细一些,装帧更细心一点,放在select shop 或画廊的角落,摆得好看一些,爱书人士还是会来买的。摆得好看一点,由外观和店铺的氛围来吸引客流,还有可能吸引到新的读者,这也是一种可能性,是未来的一个方向。从这个角度来看,图书的地位会更像一种杂货。所以我做书的时候,都会细心研究它的外观和拿在手上的感觉。

  我这家夏叶社出版书首印量不多,顶多三四千,所以不少人不知道哪里有卖,干脆跟我直接联系买书或建议我在官网上直接卖书,但至今我都婉拒并建议他们到官网上列出的合作书店买书。一是因为我还是希望和实体书店共存共荣;二是我个人认为,自己辛苦买来的书,大家还是会有感情的。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到某个地方去旅游,进去当地的书店买的书,还是舍不得扔吧?

  吉井_(用力点头)是的。在神保町买的一本100 日元的文库本、在中国四川买的童书、大学英文课里的课题书,我知道自己再也不会看,但还是会留着的。因为只要在书架上看到它们的书脊,我会想起当时的自己。

  岛田_大学的课题书,我也留着。(笑)所以我经常建议大家,买书还是到偏僻的地方去买。这样的书会附加情感价值。

  吉井_对了,记得您的父亲曾在香港开过书店。那家书店还在吗?

  岛田_那是咖啡馆附加书店的经营模式,书店主要卖日文杂志和日文图书,现在已经不做了,店也歇了。但我记得当时父亲跟我说,《non-no》之类的日本时尚杂志卖得相当不错,顾客主要是当地女性。她们应该看不懂日文吧?价格也不便宜。但是,她们愿意把日本的杂志当作杂货来欣赏,我觉得这和图书的未来是相通的。二手书也是,以前二手书店这种地方,一般年轻女性绝不会去。现在呢,去二手书店成了一种时尚,大家把二手书当作古董,当作拿来欣赏的东西。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