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心中的小书店
吉井_您和几位出版人举办的“我们城市需要本屋”会议很有意思。开始的时候有直接的起因吗?
岛田_有,就是我很喜欢的一家书店“海文堂书店”的倒闭。2013年9 月30 日关闭时,它已经有99 年历史了。这几年听到不少书店关闭的信息,但海文堂的关闭对我的意义不一样。因为,通过这个信息我不得不承认,我们进入了这么好的书店都得倒闭的时代。
海文堂可说是一家完美的书店。很好的地段位置,拥有“好书”和爱书的店员们。不管是文艺、社会或艺术,他们的选书都能让爱书的人满意。书店很有特色,除了海事相关图书外,还会悉心介绍关西一带出版社的书。此外,它不会慢待当地一般读者,店内有足够的杂志和菜谱等实用书。书店总面积是220坪,其中20坪是儿童书专区。其他地方买不到的绘本,在这儿轻松能找到。
当时,我真的搞不清楚为什么它要关。那时候我相信,只要书店不断地努力,专业的店员精心选书,一定能吸引理想的客流。后来我和大家讨论书店,才慢慢改变这个想法。让我说一个结论吧,书店的未来中,同杂货、画廊的“复合化”是无法避免的。我不是说,在书店什么都可以卖,还是需要一种品格和美感,但若想把书店经营下去,需要一定水平的宣传和利润。搞个活动、卖饮料、卖杂货或办展览都是需要的。
不少店员也了解到这点。我跟一家书店店员聊天时,对方跟我说:卖“赠品杂志”,是为了卖出自己真正喜欢的书。你也懂这个意思吧?就是赠品很夸张的那种杂志。那位店员的意思是,不能太专注于自己认为的好书,还是要考虑到广大读者和消费群的需求,否则书店经营不下去,一无所得,鸡飞蛋打。所谓的好书,给它一点时间方可卖出。
吉井_“我们城市需要本屋”会议后,您的感觉如何?
岛田_说话比过去流利多了。(笑)总共办了17 次,面对不同的人群说了不少话。结束这系列会议,我认识到每家书店都很辛苦,都不容易。媒体介绍的时尚书店,也一样。当然,大家都有面子,看起来漂漂亮亮、很轻松的样子,里子大家都很拼的。
吉井_讲到这里,我个人感觉我们讨论的独立书店有两种:一个是附设画廊、专注杂货或其他领域零售业的复合型书店,也可以说已经经过一种变化或所谓进化的select shop 形式的书店。还有一种书店可以说是我们心中的小书店,我是和您同年出生的,您也应该能理解那种感觉,等不及下课跑到书店买新出炉的漫画杂志的幸福。当时小学生买杂志或图书的店,多半是家附近的普通小书店。
岛田_小时候经常去的书店,和对那些小书店的热爱,就是我举办“我们城市需要本屋”会议的原动力。也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小时候的那种幸福回忆,也许我对书店甚至对图书本身,不会有太大的兴趣。小时候父母给我买绘本,到了小学买漫画,中学的时候存着一点零用钱去买文库本,是这样的经验让我成为一个爱书人,换句话说,小书店本身创造出了未来的顾客。
吉井_想起自己的成长,其实和书店的关系蛮深的。我是在东京八王子市长大的,小学的时候,要买漫画、杂志或文库本,都可以在附近的小书店满足自己的需求。但在小学毕业前后开始,我觉得它的规模不够,有的书和参考书,在那家书店找不到,所以我坐公交车到车站附近的“熊泽书店”,它对我来说是能想到的最大的书店。至少自己想要的书,在熊泽书店一般都能找到。其实当时那家店的面积也不是特别大,但对我来说,去那家书店已经等于是去另外一个世界。
岛田_书店给人的心理上的面积,比实际上的面积大很多。每一本书拥有自己的世界,书店则是所有这些世界的入口。随着你的年龄增长,它会给你展开不同世界的入口,体现出世界拥有的神秘感,给你带来满足求知心的快乐感。在人生某一段时间里有过这些经验的人,对书店,尤其是对身边的小书店,会感到nostalgy,看来我们俩也都无法摆脱这种心态。
我是真心希望小书店能坚持下去。相信很多人有同样的感觉,但每个人对书店的回忆和需求会不同。另外,个人的乡愁和现代书店的存在意义,还是得分开讨论。对了,中国的书店是什么样子的?
吉井_全国最普及的是新华书店,北京有家新华书店,面积特别大,也有小的新华书店。从选书来讲比较有特色的是民营的小书店,但经营情况应该不是很容易。中国和日本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打折。在中国,图书是可以打折的,所以国内几个网络书店平台,还有中国亚马逊,他们卖的图书基本都有折扣,折扣率一般比实体书店大很多。于是实体书店变成了一种样本展览空间,不少人在书店看看书,若遇到喜欢的,就在网上购买。我想,大家还是希望民营书店能坚持下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