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想和学术层面,“中国道路”本身是一种抽象,是一种特定社会、政治、文化和历史经验范围内的“普遍”;但它的特殊的、具体的形态,只能存在和体现于当代中国人个别的、由特定历史条件和历史可能性视野决定的集体行动和集体观念当中。后者是一个现实概念,而非一个理想概念,它的历史性展开注定是曲折的,会遭遇种种试验、比较、反复和不确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的复杂的混合体,而不是什么完美的、纯而又纯的、比照某种观念性蓝图和理想设计原样制造出来的东西。它在现实中的存在,必然体现为在“左”与“右”、“市场”与“国家”、“国”与“民”、经济增长与机遇平等、(全球化语境下的)自主性与同他者的相互依赖之间的矛盾、冲突或“对立统一”之间的选择或权宜之计。这样的“道路”在鲁迅的希望的形而上学意义上必然是集体性的,即《故乡》中所谓“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它也必然永远为将来之将要到来所保证,因为“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华盖集续编·记谈话》),尽管永恒的此刻作为历史真理和现实力量的拥有者,同个人自由、趣味以及人的社会本体论价值和绝对道德律令之间总是形成某种张力。
这条“道路”本身虽隐含在抽象与具体、普遍与特殊的辩证关系之中,但它的历史语境或参照系却是清晰的。它既包括中国社会发展的外部大环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环境危机、地缘政治板块、启蒙—现代性“高级文化”主流、民族国家体系、“文明冲突”,等等),也包括作为它“给定的历史条件和历史前提”的中国传统(古代政教传统、近代革命传统、过去四十年来的“改革开放”传统)。但在一个同样关键的意义上,中国和“中国道路”又是一个“不需要自身之外的参照系”的历史运动。这是美国哲学家罗蒂(Richard Rorty)在回顾林肯、惠特曼、杜威、罗斯福新政以及六七十年代社会进步传统时,对美国历史发展中左翼理想主义与实用主义相结合的经验或“道路”的总结(参见本书《知识分子与民族理想》一文)。这句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自信甚至自负的话,在具体意义上不过是指美国革命立国,不拘泥于陈规陋习,在持续不断的生产实践、社会实践和制度创新中摸索适合自身发展道路的历史经验、政治自觉和文化自信。所有这些同样适用于、甚至更适用于思考现代中国的历史道路及其未来,因为后者正是通过不断的集体实践——包括革命实践和改革实践——而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自己定义自身制度和文化的正当性及普遍意义,通过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乃至“文明”的历史过程。
中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思想的发展都仍在路途中,有关“中国道路”的世界性思想讨论和理论辩论在目下只能是方兴未艾。本书的工作,是记录这场讨论在早期或准备期一些初步的、局部的经验和思考。2015年首次出版后,本书在短短五年里能够修订出版第二版,固然令作者欣慰,但过去五年世事万变,许多彼时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假定、预期和概念框架,如今已经显得问题重重。然而学者必须是一个终身的学习者,“觉今是而昨非”难免是思想发展与学术写作的常态,何况本书中不少文章的议题和讨论本就具有很强的当下性、时效性和尝试性。因此与其删改旧作以力图使之“与时俱进”,倒不如“立此存照”,保留一份当代思想讨论的历史材料。我期待同所有愿意再次打开这些问题、阅读这份记录的读者进行诚挚、平等的交流;更欢迎他们对文章中的立场、观点和处理问题的方式提出批评。任何书的再版恐怕都不能说是“悔少作”的表现,但我想这只有在期待批评和挑战的意义上,方才是成立的。
第二版相对于第一版在篇目上有所调整:第一版中关于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几篇在这里全部截掉,移至《批判的文学史》一书;同时增收了几篇零星散落的有关“文化政治”“普遍与特殊”和“比较与可比性”的文章,但删去了其中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一书中章节重合的部分。
是为序。 张旭东 2020年12月31日于纽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