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山就在那里”,一个世纪前,英国人乔治·马洛里替所有登山者说出了一句响亮的话,这也是人类渴望不断挑战自身极限的豪言壮语。作家刘虎的新作《你好,珠穆朗玛》,用几个相互交织的动人故事告诉我们:攀登,不仅仅因为山就在那里。
所有的攀登都朝向内心 ——读《你好,珠穆朗玛》有感 王少勇 2020年5月27日,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成功登顶测量。我在珠峰大本营收到了刘虎的短信,他发来了祝贺,并且告诉我:他恰巧刚刚收到少年儿童出版社寄来的《你好,珠穆朗玛》的样书。在我看来,这是一种“有意义的巧合”。
2020年是中国和尼泊尔建交65周年,珠峰是这对友好邻邦友谊的象征,两国共同宣布珠峰新“身高”为8848.86米。今年也是人类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60周年,攀登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国人奋勇前行。书写了《风雪那年》悲悯和大爱的刘虎,在《飞越喜马拉雅》之后,今年用一部力作向珠穆朗玛问好,这种文学建筑的架构本身就具有艺术的韵律和美感。
刘虎著,2020年5月 少年儿童出版社
我作为随队记者,有幸亲历了今年珠峰高程测量全过程,对珠穆朗玛感到熟悉而亲切。读完《你好,珠穆朗玛》,我有些惊讶。一个从未到过珠峰的作家,对珠峰地区天气、景观等自然环境的描写,竟和我的亲身经历那么契合。他的文字仿佛让我再次回到那高寒缺氧的环境,那乱石堆积的山路,看到那晶莹的冰川、雄壮的雪峰。书中对攀登过程以及攀登者心理的细微描写,也与测量登山队员向我讲述的一些细节惊人相似。我想,这些不仅来自一个优秀作家丰富的人生体验和写作功力,更来自他的诚意——在动笔之前,他一定做了很多常人无法想象的准备工作,就如同攀登前的准备一样。仿佛这次创作,他是在攀登自己的珠穆朗玛。
在《你好,珠穆朗玛》中,世界之巅对不同的攀登者,有着不同的意义。对戴维德和杰姆来说,它是人生的梦想,是为了超越自我,虽历经挫折却一定要实现的目标。对明玛和特丽丝来说,它绝不是冷冰冰的山峰,而仿佛有着呼吸和心跳,它已经与某人的生命融为一体,承载着人生最重要的情感。现实中也是如此。在珠峰北坡大本营,有一片登山遇难者墓地,20几座衣冠冢错落排列。他们来自这星球不同的地方,都将生命付与了梦想。其中有一对外国双胞胎的墓。每年登山季,他们的父母都会来到这里,面对雪山思念自己的孩子,年迈的父亲甚至还沿着兄弟俩攀登的路线到了7028米。
我们应当如何看待生命?如何度过这一生? 作为“生命传奇”系列中的一部长篇小说,《你好,珠穆朗玛》和读者一起思考。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不是生来就具有某种特性或本质,人需要通过选择,来为自己下定义。人的自由在于此,人的可能性也在于此。选择,承担由此带来的一切后果,塑造自己,超越自己,完成自己的生命。
可我们应当如何做出选择呢?书中,高峰在面临危险时,选择将生的希望留给明玛,他的遇难可以看作是生命的传递。戴维德为了登顶珠峰,多次失败、截肢,依然选择再次尝试,终于成功后,他却因体力不支而永远留在山上。他已经证明了自己的勇敢,他的遇难可以看作是生命的完成。明玛选择“阿尔卑斯式”攀登,是为了致敬自己的前辈和恩人,解开心结,他也在攀登的过程中找到了今后人生的方向。指引他们做出选择的,肯定不是世俗的价值标准,不是成规或者其他人的意见,甚至也不是伦理学所说的“道德准则”。那指引一定来自内心深处,我们难以命名它,姑且称之为心中的珠穆朗玛。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心中的珠穆朗玛——来自内心的召唤,愿意付出一切向之前行的方向。书中的主要人物,都听见了这召唤,看见了这方向。尽管他们的命运不尽相同,各有各的性格,但他们有着共同的真诚、善良和勇敢。因此,《你好,珠穆朗玛》虽然以冰雪严寒为背景,却呈现出治愈人心的暖色调,让我们看到了更加壮丽的生命图景。
当我在珠峰脚下凝望璀璨的星空时,感到无比震惊。宇宙走出了书本,离开了理念,直接出现在我面前。在那一刻,我一直思索的“生命的意义”仿佛有了答案。宇宙赋予了我们生命,而我们,具有生命的人类,赋予了宇宙意义。如果我们不去思索意义,意义在何处呢?刘虎已经意识到这一点。特丽丝站在地球之巅感悟:
“除了自己的内心,你无需面对别的”,“孕育一个生命的难度,其实远远超过了孕育一颗星辰。”
我们的生命如此渺小,又如此不可思议。万物都在生灭变化,生命也是如此。我们在时间的河流中,什么也无法留住,看似虚无和荒谬。但正如加缪所说:我们应当在注定失败的战役中,向自己的尊严致敬。《你好,珠穆朗玛》告诉我们,每个人能够企及的高度虽然有限,且各不相同,但只要做好自己,就是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世界第一,成为自己的珠穆朗玛。
所有的攀登都朝向内心。你心中的珠穆朗玛在哪里?
【本文作者为《中国自然资源报》首席记者,2020珠峰高程测量前方记者队队长。本文刊发于《出版人》杂志2021年第一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