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更多是安慰” ——读儿童小说《我的英雄》

    这个文本正面涉及到了医生面对死亡的恐惧和绝望,当面对无法预知的疾病和死亡时,人类是非常脆弱和无助的。而当医生都深感无助和绝望的时候,其他人的绝望则是可以想象的。将郭医生这样的医生从死亡的绝望中唤醒的,并非仅是理疗科技方法的改进,而是对于亲情和亲人的责任与无法割舍的留恋。由此在面对瘟疫的时候,生命的救助和救赎更多来自坚强的信念——为自己、更为了家人而活着。在家、家人以及亲朋好友之间的伦理观照中,小说文本浸润着浓厚的中国伦理文化的精魂。而这种传统文化的浸润又通过中国的侠义精神凸显出对于瘟疫和灾难抗争的勇气。比如文本通过郭鹿练“英雄拳”的过程,凸显了岳飞这一传统民族英雄的文化符码的象征性。在少年郭鹿眼中,中国的武功与侠义精神转变成为疫区医护们在病室的救死扶伤,帮助病人们战胜病魔和死亡。侠之风在于爱与善照亮的人道主义光辉。

    总而言之,小说正是通过少年视角重新叙述了2020庚子年发生的新冠疫情。作者整合了众多疫情期间发生的真实事件,在对逆行增援武汉的抗疫英雄事件和英雄人物的回溯中,对相关人物、情节和情感的再现和呈现都做了精当的选取。在进行文本叙事的时候,对于时代英雄人物和英雄行为有着非常及物的摹写,写出了这些抗疫英雄人物基于人性深度的大爱和良善,基于中国式伦理价值的人情美,基于现代科技昌明的智识与能力,尤其是对于医生的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悲悯情怀有着非常感人的刻画与呈现。

    同时,作为儿童文学来说,建构性的叙事多用来照亮内在心灵图景,让个体封闭的生活空间有着可以腾挪跳跃的诗意与远方。然而,直面灾难的绝望和恐惧依然无法回避,一些纪实手法的作品更加直面人类的灾难,比如丹尼尔·笛福《瘟疫年纪事》、阿尔贝·加缪《鼠疫》和马克·霍尼斯鲍姆《人类大瘟疫:一个世纪以来的全球性流行病》等等,这些对于人类灾难和瘟疫的正面摹写和反思,也需要英雄般的勇气。

    这部作品的篇名为《我的英雄》,一如作者在文本中所言,在瘟疫中闪耀人性光辉的英雄医生“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更多是安慰”。文学往往是慰藉心灵的药剂,同时也应该是一剂的警醒良药。

    【本文载于《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第7314期第7版 作者:郭艳】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