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人的行为:白寿彝教授主编的《中国通史》(导论)读后

    可以看出,毛泽东读史有强烈的针对性,他不是笼统地泛读,而是认真研究古代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用于指导现实的政治。所以他善于从史书中发现问题,找到有借鉴价值的东西。他解剖历史人物也往往是一针见血,切中要害。但是这有一个前提,就是他所读的历史,都是活生生的人的历史。因此他不注重繁琐考证,只要是有益的东西,则无论正史、野史、文学作品,都烂熟于心,运用典故,得心应手。他用《红楼梦》的话“不是西风压了东风,就是东风压了西风”来比喻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的斗争,用《霸王别姬》来比喻脱离群众必然失败的道理。周谷城先生赞叹说:“在古为今用方面,没人能与毛泽东相比。”毛泽东读史给予我们的启发是,只有以人的活动为主题,写出活生生的历史,才是真正能给读者带来效益,达到“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的作用。
    白先生的《中国通史》的出版,是学术与通俗相结合的产物。它一方面汇集了本世纪史学研究的成果,对中国历史作了分门别类的宏观综述,使读者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过程有一个完整的、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它以人物传的方式,给你讲述历史的故事,使你读起来饶有兴趣,从中获得为人处世的经验。
    历史是人写的,有的人写出名垂千古的大作,有的人写出一堆废纸,这也是人的行为。古代史家推崇的第一准则,就是修史要讲史德,要有秉笔直书的勇气和良心。 “四人帮”搞“评法批儒”,一些趋炎附势的“学者”不借歪曲历史,大写:“儒法斗争史”。当年他们写的小册子也曾风行全国,但是今天他们自己看了也会惭愧。除了政治上的软弱和投机,恐怕也只能说是出于个人利益的动机。现在,史学界也出现一种不好学风,急功近利的心态导致一部分人不肯安心作学问,不肯踏实研究问题,而是急于出“成果”。正如白先生指出的:“现在的风气,有相当一部分书是连缀现成的材料,参杂自己的意见,编排成书面自称为著作。像这样的情况,很不利于史学的发展。”可谓一针见血。我们相信,经历十几年的艰苦努力,白先生的《中国通史》一定会作为一部坚实的学术著作流传后世。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