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集《伊春》共收入我近十年来创作的十篇短篇小说:《鲸》《公园》《凤凰》《象》《伊春》《南海》《风》《爸》《邻居》《尼泊尔》。
这些小说在风格和写作观念上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从题材和处理方式上则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带有寻找情感归依意味的,写的是人在异地飘浮状态下的内心处境与现实遭遇,《凤凰》《伊春》《南海》《尼泊尔》《风》均属此类。另一类是关于家庭与个人日常精神生活的,《鲸》《公园》《象》《爸》即属此类。而唯一不能归类的,则是《邻居》,它涉及的主要是禅宗思想与灵异问题的微妙关系。
当下的世界越来越呈现出与传统的背离趋势,也就是说,传统的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社会系统正在发生着根本性变化,这一变化尤其是表现为城市(主要是大城市)中的家庭与人的社会存在状态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弱化和模糊,这又进一步导致人在生存的普遍性压力之下呈现出飘浮无根的状态.家庭不再是港湾般的存在,亲情与爱情也不再是安全感的源头,与此缺失相对应的,就是各种伦理关系的不断消解。
《伊春》这部小说集的写作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即是对这种现实的某些思索或回应,也可以看做是对我过去小说观念的一次比较清晰的延展.从更多的角度和更细微的层面探索人的意识之暧昧难明的本质对于叙述方式的深度影响,或许正是因为在人的意识与现实世界之间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才使得某种无尽的叙事成为了可能。
在写带有寻找情感归依意味、人飘浮异地的内心状态时,我在意的是在日常生活之外,世界是如何以另外的方式向一个孤独个体展开的,并如何包裹了他那投入了命运轨道的脆弱身心。在《凤凰》里,主要写的是一个女孩对一位中年同事加领导的暗恋以及那种精神上的父亲般的依赖感;在带有一定程度的侦探小说意味的《伊春》里,写的是寻找失踪者的任务多少有些意外地完成了,可是执行任务的警察却迷失了个人世界里最为重要的线索。在《南海》里,写的是人的精神世界如何在种种意外的事件冲击下瓦解,以至于记忆与想象都出现了错位与交织;而在《尼泊尔》里,写的则是异域空间并没有成为摆脱情感关系困境的催化剂,相反,倒是意外地成了个人觉醒的良药。在《风》里,通过双重叙述的方式,塑造了一个看上去非常矛盾的人物形象,可能都是真实的,也可能都是虚假的,对于变化中的人来说,什么是真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谁来面对并产生关系。
在写家庭与个人日常精神生活时,我更关注的是人在家庭亲情关系里的莫名尴尬的处境,尤其是渴望与下意识自我脱落并存的状态。在《鲸》里,写的是一个不知道自己应呆在哪里才能安心的人,他希望自己的情感能有所寄托,又害怕任何意义上的牵系;在《公园》里,写的是则是对于不幸与幸福的错觉是多么容易发生,就像日常情况下人对人的误解;在《象》里写的是家庭的潜藏危机在一个少年内心里留下的深深阴影;而在《爸》里,则是从少年视角直击了暴力与家庭的破碎以及对父亲幻象的渴望的微妙关系。
之所以最后会选择《伊春》为书名,其实是有个暗示在里面.人的内心世界,其实就像那个掩藏在大兴安岭森林边缘的城市伊春一样,是个听着似乎有点熟悉而实际上却是非常遥远的地方。
著者:赵松
出版社:上海文艺
出版日期:2021-01
ISBN:97875321764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