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身为中国音像界元老企业的中国唱片总公司可谓动作频频:除了抓住中秋、国庆等节日带来的市场契机,适时推出了《中国的月亮——中国歌坛名家赏月歌会》等一大批制作精良、耐人品味的音像制品,大做“假日经济”文章之外,其旗下的全资子公司中唱华夏演出有限公司还将一批从全国歌手大奖赛中脱颖而出的歌手网于麾下。
“准确地说,应该是艺人而不仅仅是歌手。”在与记者的交谈中,马小南不止一次地“纠正”记者的用词。他说,中唱目前所要培养的是具备唱歌、表演以及气质等各方面素质的艺人,而不是简单的歌手。在与他们合作前,公司要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录用之后,还要用全新的经纪观念来经营他们。
马小南是中国唱片总公司的音乐总监。据他介绍,中唱之所以要将大量的精力花在这些具备多种潜力的“艺人”身上,这同中唱对当前唱片业整体形势的判断以及随之而来的公司的结构调整有关。
做唱片少有赚钱的
起步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内地唱片业,经过这20多年的发展,终于形成了包括制作、出版、复制、批发、零售、出租以及进出口在内的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然而,在经历了90年代中期的轰轰烈烈之后,整个产业却不可遏抑地走向了滑坡。五六年来,跌幅很大。据马小南介绍,目前,在内地的唱片市场中,恐怕只有田震、那英以及孙楠等屈指可数的几位歌手的作品能够在市场中经受住来自各个方面的考验了;音像公司中仅仅靠投入制作音像产品来获取利润的企业可谓寥若晨星;许多企业把主业转向了“演艺”,在他们眼中,唱片仅仅是一种“名片”,一种宣传旗下艺人、宣传公司的手段,唱片的作用仅仅是可以提高艺人以及公司的身价。 投入产出不成比例,这是影响到唱片公司投资信心以至于使其“不务正业”从而导致唱片业持续滑坡的一个原因,然而,它仅仅是一个直接的、表层的原因。马小南认为,在它的背后,其实有着更深层次的因素。
首先是整个视听环境的转变。马小南认为,唱片业的持续滑坡其实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不仅内地有,香港、台湾也存在,即使在唱片业比较发达的欧美国家,这恐怕也是一个令唱片商头痛的问题。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整个视听环境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的娱乐方式、欣赏习惯随之而有了很大的改变。可录可看可听的电子媒介出现之前,现场性的艺术消费占了主流,而电子媒介一出现,舞台艺术便淡化了很多。现在网络等新兴媒介的出现,必然也会影响到唱片业的地位。
此外,整个音像市场的不成熟、不规范也束缚着唱片业的发展步伐。我国的唱片业起步较晚,尽管这些年来,经过唱片商以及政府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市场秩序逐渐在向好的方面发展,但是诸如分配关系尚未理顺、盗版现象比较严重、创新能力有待加强等问题仍然存在,所有的这些,都制约了内地唱片业的发展。
在产业化旗帜下做唱片
尽管问题重重且看起来错综复杂,然而,这里面却未必不曾隐藏着契机、孕育着希望。
比如,当前互连网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传统唱片的市场份额,而这反过来又影响着唱片商对这一行业的资金投入,从而影响着整个唱片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唱片业中的很多从业者包括美国的许多大型唱片公司都坚决反对网络力量对唱片业的渗透。然而,这些人的努力却终究收效甚微。对此,马小南认为,网络确实会对传统唱片业的市场影响力造成威胁,但是,考虑到随着视听环境的改变,目前,许多唱片消费者的欣赏习惯也发生了变化,因而,网络力量的渐长与传统力量的削弱恐怕是不可逆转的。传统的唱片商应该直面这种变化,接纳新技术并努力使之为我所用,努力找到传统形式与新生技术的结合点,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而不应该把眼光仅仅局限在唱片业上,毕竟只有如此,传统唱片业才能从新生事物中汲取力量,找到继续前行的活力。再比如,现在的许多唱片商仅仅把唱片看做宣传公司、宣传旗下艺人的一个手段,这种对唱片本身的不重视当然会影响到唱片业的发展。然而,以唱片来宣传艺人,以唱片来带动发展更宽的产业链的做法却未必不可行,因为,一旦产业链能够得到良性发展,那么,从产业链中其他环节取得的利润就能够“反哺”唱片业务,如此一来,整个公司便跳出了单纯发展唱片业务的狭小天地,不仅整个公司的收入增长,而且,唱片业本身也能够因为有了更多的资金支持而提升品质。 可以说,唱片业的产业核心正在逐渐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潜移默化而且形式多样。正是考虑到这种情况,中唱开始进行结构调整,他们高扬起产业化的大旗,力图跳出唱片行业来做唱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