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无数愉悦的瞬间,最终都无法构成“快乐”|《正常人》

    我看到有人指出在《聊天记录》这本书中,作者有改变一些动词的用法。例如:“我上网看信息”通常会用“I watch the internet”,而鲁尼在书中用的是“I read the internet”,可见当代人阅读网上信息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的事情了。在采访中她自己也和记者表达过,她是一个需要每天花上好几个小时在互联网上获得信息的人。她对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感到好奇,她手机时常同时打开好几个浏览页搜索不同信息。但她寻求不同的信息并不是为了得出一个肯定的结论,她没有带着非常强烈的目的性去使用互联网,只是上网成为了和吃饭喝水一样的日常行为,她同时也通过这个行为进行知识的探索。

    在萨莉·鲁尼的文学身份中,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标签——千禧时代作家。这个标签是多过于爱尔兰作家的。因为她的文学更像是来自任何一个地区的作家,相信大家在读她的小说时不会产生地域文化上的隔阂感。她仿佛是用精神意识上共有的语言在写作,而不是某个特定地区的语言。这些语言像是年轻人特有的密码,这和全球化的趋势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语言有抹去了地域差异,文化隔阂甚至是等级差异的非常强大的力量在里面。

    在豆瓣以及微博中,可以看见一条非常有趣的评论,这个评论有说到鲁尼在《正常人》中有用到一个比喻,这个比喻是用来描写玛丽安的:她的脸像一件科技产品,两个眼睛是闪烁的光标;或者又像月亮在某件东西上的倒影,颤颤巍巍,歪歪扭扭。这是极具21世纪时代特点的比喻。

    在《纳博科夫最喜欢的词》这本用大数据做文学分析的书中,作者举了许多作家的例子,例如斯蒂芬·金每写10万个字就会出现11个动物比喻,而动物比喻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D·H·劳伦斯《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反之,从来不用动物比喻的是简·奥斯丁。在这本书的末尾有提到,很难想象到21世纪还有哪一本书会允许同一页中出现两个用鹰来比喻眼睛的句子。这位读者能抓到这个比喻点,是一位非常敏感、非常出色的读者。

    萨莉·鲁尼在她的作品中所用的语言和修辞,没有用到上一代陈旧的概念。她在形容女性面貌时,并没有使用那些司空见惯的脑海直接浮现的比喻对象。她会有意地去排除一些东西,然后加入21世纪时代的特质,创造一个21世纪更新鲜、更科技、也更全球化的文化场景。

05 阶级差异
    萨莉·鲁尼曾多次在采访中强调自己对政治的参与,她曾在多个采访中提到她是一个坚定的、永远的马克思主义者。我们也可以在她的作品中看到,她笔下的主人公都是处于各种阶级的人物。

    在《正常人》中,玛丽安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家中,因为她的母亲很富有,所以她从来不用为金钱苦恼,她获得奖学金的目的不是为了解决自己的生活困难,而是为了去证明自己是一个聪明的人。

    而康奈尔的母亲则在玛丽安家里做保姆,他是出生在一个工人阶级家庭的单亲孩子,他始终要为金钱担忧,担忧自己的房租,担忧自己的前途。他和玛丽安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阶级关系,这种关系也会造成他们情感上的不平等。

    作者始终没有放弃描写社会上不公正的地方,包括那些从爱尔兰小镇来到都柏林的年轻人,他们所感受的人际交往中的落差,在年轻人中知识以及视野的落差。作者会怀揣着兴趣去描写它,也会用一种非常嘲讽的语气去描写他们。

    在《聊天记录》中,女主人公去参加了一个派对,派对上的人都带着长长的项链。萨莉·鲁尼用一种讥讽的口吻去描写了派对的奢华,和人们的配饰。这会让读者们也不由思索自己是不是在精神上或心灵上佩戴着这样长长的项链。

06 经济衰退时期的年轻人
    萨莉·鲁尼是在爱尔兰社会经济衰退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她的小说主人公也会具有这样一代人的明显特点:他们并不是野心勃勃的年轻人,他们没有非常明确的计划打算,相反他们非常迷茫,抗压能力低,容易抑郁,在多疑情绪下生存。其实他们存在这样的情绪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面对的就是一个经济衰退的时代,比起建立他们更倾向于去摧毁,相较于关心彼此,他们更愿意退回自己的堡垒。

    尽管萨莉鲁尼在描写这样的一个时代,但她并不相信时代最终会这样。这在她的文字中所努力体现的,她也在强调的是:即便在这样的时代下,人们依旧可以作出改变,进行抗争。

07 社会责任vs个人情感愉悦
    萨莉·鲁尼小说中的年轻知识分子是如何成长的?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去摧毁那些平庸粗俗的东西,去建造自己的精神世界。

    作者在社会思考和对于情感的探索之间会形成一种张力,这种张力是在社会责任感与个人情感之间存在的。主人公在作品中始终在思考,到底应该去促进政治的变化,还是去发展审美的愉悦?到底要让世界成为更好的世界,还是追求个人的成功?——小说中透露出的正是这些问题间的搏斗。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