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也正因为这样的原因,近几年,我很难在大陆年轻作者的作品中,找到全面去谈论爱情的小说。或许从某一个时间节点开始,时代发生了一种转变,爱情变得不再是一件值得讨论的事情。但在萨莉·鲁尼的小说中,在讨论人与人的情感与爱情的过程中,她与以往的作品不同之中在于,即便有那么多的不平等与不健康存在,人们依然可以从中获得温暖与短暂的快乐,可以从这样的关系中面对自我。因为在所有的关系中,人与人的关系与互动最终都会作用在自身,都是让人面对自我的过程。
虽然说萨莉·鲁尼的小说充满了各种自我分析、冷静客观的判断以及对于爱情的不信任等等悲观性色彩,但她不会让你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冷漠的;相反,她会让你感受到,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不平等不健康的存在,人们才更愿意去进入一个互相取暖,互相信任,互相帮助的过程中去。
萨莉·鲁尼曾经对记者说过,她并不相信个体存在的意义,所以她不认为她的小说旨在描述个体,她感兴趣的是观察两个人关系是如何进行互动的。当一个人处于群体时,这个个人的能量是如何发挥出来,能量的流动性又是如何。所以她小说的核心并不是两人在感情中如何伤害彼此。尽管在《正常人》这本小说中,我们仿佛会看到这两人的关系不断地处在误解与伤害中,但她同时也会强调这种伤害与误解会带来一种更为亲密的情感关系,这种情感关系也正是重塑自我最关键的部分所在。
在她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与人之间互相的伤害;但同时,彼此的意义却变得越来越重要,人们可以从中学会如何与外界相处,去相信他人。
04 社交媒体与年轻人的语言 有评论家指出萨莉·鲁尼的小说是将19世纪的小说模版以一个更靠近当代的形式去引用。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我看过许多欧美作家是从创意写作体系出来的,所以他们会很注重形式和语言的探索,他们会去追求更新的形式,想要打破常规,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描述这个时代。
而我在鲁尼的小说当中,反而看到了一种非常传统的文学性。因为她没有用任何花哨的形式,甚至可以说她用的语言非常朴素,她用非常诚实的方式完整地叙述了小说中人物的人格发展。
而且在她的小说中,她常常会采用一种全知型的视角。比较典型的就是在《正常人》中,采取了双线的写作手法讲述两个主人公康奈尔和玛丽安的故事。这两条人物线的叙述在时间线上会有前后错落,而两人的误解正是在这样的时间错落中产生体现。
虽然这是一个非常传统的叙事手法,但作者本身对语言和时代具有敏感性,她把这个时代没有被书写过的细小的情绪固定下来,因此你不会觉得她是一个非常老派的人。萨莉·鲁尼正是用一种看似老派的方式,去描写了21世纪最新鲜、不可琢磨、不稳定的一种社会形态。
萨莉·鲁尼在很多采访中都有表达过,乔治·艾略特是对她影响很深的一位作家。在《正常人》中,她引用乔治·艾略特在《丹尼尔·德龙达》(《Daniel Deronda》)中的一句话作为对他的致敬:精神状态的变化是一个秘密,人们将它恰当地命名为“皈依”,对我们当中许多人来说,无论天或地都不会给他们带来任何启示,直到某种个性同他们的相碰,带来一种不同寻常的影响,并迫使他们接受它。
有很多人会在评论中将萨莉·鲁尼比作“社交时代的塞林格”,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说法,我在第一次阅读的过程中的确也将她的形象与社交媒体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正生活于一个书面语的时代中。尽管文学在21世纪呈现出没落的状态,或者说随着自媒体涌现、社交媒体的出现,文学可能处于一个暗淡的时期;但神奇的是,我们却在日常中使用更多的书面语去替代我们面对面的对话。手机的通话功能在减弱,而文字的交流变得无处不在,过去人与人之间需要当面去交流的信息,现在都会用即时通讯工具以文字的形式发送出去。鲁尼很好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她的小说很多时候正是在描述这样的一个变化:书面化交流的时代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情感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
她在2016年发表的短篇小说《Mr.Salary》中有一段典型对话:两个朋友在机场见面,其中一个人是去接机的。见面后其中一人说,你有没有新鲜事要告诉我,例如新的纹身之类的。另一个人反问道,现代人还会等到面对面交流吗?我已经用即时通讯工具告诉过你了,如果有新的纹身,我也一定会拍照发你。
这正是典型的萨莉·鲁尼式对话。在她的《聊天记录》这本书中,很多对话都是发生于即时通讯软件中。这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快速交流,但又区别于以往人们面对面的快速交流。因为书面有自己的规则,即时通讯的书面语又有自己的语言体系。作者想要探索一种Email的语感,这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概念,但当她在探索全新的语感时,她并没有将这件事情作为一种语言形式上的探索,她更像一位诚实而又敏感的记录者,将她切身感受到的语言变化反射在作品中的各种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