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2010年9月5日,西班牙恐怖组织“埃塔”宣布停火,笼罩巴斯克地区的长达42年的恐怖与暴力走向尾声。
自此,西班牙知名作家费尔南多·阿兰布鲁开始着手以西班牙民众心中的民族伤疤进行创作;六年之后,新书《沉默者的国度》首发,在西班牙问世不久便迅速登上西班牙国内畅销书排行榜,登榜时间共计112周,雄踞榜首超过一年时间,成为媒体眼中的“超级畅销书”和“不可战胜的神话”。
截至目前,小说已经卖出了32国版权,全球总销量超150万册;同时,与它同名的电视剧将于2020年9月27日在全球62个国家同步播出。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在《沉默者的国度》一书中,“老伙计”的遗孀毕妥利不顾子女反对,坚持搬回丈夫遭埃塔分子杀害的巴斯克故乡小镇,她仍想在死前给自己一个交代:追查凶手、获得道歉。她的回归撕开了故乡小镇的平静面纱,搅翻了蛰伏多年的沉痛往事:因为埃塔组织的一次暴行,两个家庭中的两代人同时深陷痛苦深渊无法自拔,命运各不相同却都曲折坎坷。阿兰布鲁用冷静克制的笔触,讲了一段关于死亡、痛苦与沉默的故事。

[西班牙] 费尔南多·阿兰布鲁 著 李静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年,刚刚出版了《沉默者的国度》的阿兰布鲁在巴塞罗那接受了《加泰罗尼亚晨报》报社的采访,他大方地与读者们分享了他的创作故事以及他身为巴斯克地区一分子对于埃塔组织的一些看法。
今天,译文君节选、翻译了这篇访谈的一部分内容,与各位读者分享。
我写《沉默的国度》,不是为了批判任何人 Q=《加泰罗尼亚晨报》 A=费尔南多·阿兰布鲁 Q:如果不是在埃塔组织宣布永久停火,您是否还会着手写这一部小说?
A:我可能会写别的书,但不会是《沉默者的国度》。因为这一永久停火的消息将我,一个在巴斯克地区长大的作家来说,置于一个非常特殊的叙事状态。我有一种感觉,那就是生命中有某种非常残忍的东西已然结束了。我知道在我的写作过程中不会再突然无端出现迫使我进行重新思考或执笔修改的,新的恐怖袭击了。看起来一切尘埃落定了,大家可以像观察一个物件一样看待这一段历史。因此,我觉得是时候进行回溯,来好好讲讲这一段过往了。
Q:在这本书中您引入了一个和有意思的角色:一个和您本身形象相似度很高,同时又推出了很有可能是类似《沉默者的国度》同类型作品的作家,这是为什么呢?
A:因为这一部小说和真实生活密不可分。在这里面提到过的一些恐怖袭击是真实发生过的,以及,在某一时刻,我确实是以某个角色的观察者而非主导某些情节的主人公的身份进入了这本小说。而观察者其实也只是一个角色罢了,他并不认同作者身份的我所说的一切。我没有在书中那个“作家”出场的时候明确地表明过身份。总而言之,就是一个普通人物参与到故事中的效果。
Q:那么,在写作这本书的时候,这一个桥段的身份代入会不会让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巴斯克生活的人们会如何看待这本书?
A:因为我并不是第一个就曾经发生过的那些暴力事件写作的作家,所以我多少有所准备,知道这本书将会在一开始被当做社科类或者政治类读物。我更希望读者们能有勇气从文学角度来享受这部小说。
Q:不过,您会不会觉得以此为主题的小说被仅仅用来“从文学角度来享受”会有些许单薄呢?毕竟,“埃塔”这一个争议话题分量还是挺重的。
A:无论怎么说文本才是最重要的,不应当在文本以外进行干预。我现在总是在输出观点,这是因为我现在正在推广这本书呢。不过我真正的任务,也就是写作,早就已经完成了。我希望这本小说在面对大众的时候,没有序言也没有跋,充其量在为那些不懂巴斯克语的人在书后附上一张生僻词表。但是,各式各样的参考和解读总是层出不穷。比如说,书封的图片就是一个例子。这个图片是我的出版社给我提供的,上面是一个人撑着一把红色的雨伞,我同意用它作为封面。在很久以后我才把它与何塞·路易斯·洛佩斯·德·拉卡拉联系起来:那位记者兼工会主义者在被埃塔组织谋杀的时候,手里拿的正是一把这个颜色的伞……总之,这本书确实不应该只作为某一种消遣或者作为一种可能的重要文学作品,而应该作为一种人类文本。
Q:这就是文学的伟大之处。
A:小说对于人物群像有一个透视的作用。通过阅读小说,读者有可能接触到曾经发生过的那些暴力的内核,以及了解到无数巴斯克百姓不得不忍受的社会状态。如果这真的是一本成功的小说,读者就会发问:如果我的儿子杀了人被关在监狱里,我会作何反应呢?读者能够从另一个视角来看一个可能离你很近的世界,然后将两者进行对比,最终受到很大的冲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