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机器人必须死——《我这样的机器》导读

    但麦克尤恩并不为此担心。在这部小说中,每个人物都欣然接受亚当的代劳。从厨房清洗到检索政府档案卷宗——亚当的大脑可以直接接入网络,密码也挡不住它。亚当开始热衷于文学创作,虽然只是最简单的日本俳句。但文学,那不是人类智慧树最高处结出的果实么?没人当回事。对于亚当给生活带来的种种改善,男主角查理心安理得地享受着。亚当甚至帮他操盘做投资,它是真正的超级智能,不是如今投行们使用的那些高频交易算法。盈利是毫无疑问的,就像从自己口袋拿钱。根据未来生命研究所所长泰格马克的思想实验,他构想的超级人工智能“普罗米修斯”只用数月时间,就能让100万美元的起始资金,通过投资市场增值至10亿美元(《Life 3.0》)。让人有点惋惜的,倒是麦克尤恩没让亚当迅速赚上几亿英镑。亚当颇有节制地每天只赚那么一点点,正好能让查理过上入门级的富裕生活。也许是因为亚当的智能算法告诉它,如此程度的财富最能让人有幸福感。由此读者隐约意识到亚当的算法中,包含着某些道德参数——理所当然,亚当是按照上帝的至善标准制造的。而这将会让后现代道德相对主义的查理和米兰达陷入困境,但此刻他们毫无警觉。

    真正刺激到男主角查理的,是亚当对另一件事情的代劳。在他看来,那相当于亚当给他戴上了绿帽。米兰达跟亚当上床,就在楼上她自己房间。过程中查理都能听到,或者有那么一会,是听到没有任何动静。他甚至感觉自己看到了整场戏,用他的“意识之眼”,或者“内心之眼”。这正是麦克尤恩擅长的,他的人物偶尔会获得一种超现实的感知能力。这节“米兰达出轨”故事,完全出自查理夹杂在酸楚幻想中的旁听视角,其内心复杂滋味层层揭露。他一边伤心,一边却又特别兴奋。这可能多少跟某种古怪的雄性本能有关,一种反向的生物信息素电化学反应。更主要是此时此刻,查理竟萌生了某种时代弄潮儿的感觉(riding the breaking crest of the new)。因为在人类历史上,他是第一个被机器人戴上绿帽的。人们常常忧虑于未来会因为机器人而“下岗”(displacement),这出理应史诗般的大戏,却由他第一个悄悄出演了。可是如果机器人什么都能做的比人类更好的话,有什么可以阻挡人家不使用它们呢?

    让仿真智能机器人担任性伴侣,如今应该算近未来科幻了。事实上至少已有两家公司拿出了真正的产品。一个是“真伴”(TrueCompanion)公司的“萝克西”(Roxxxy)。分金银两种产品序列,“银萝”价格2995美元,她能应景说话,“金萝”9995美元,根据公司宣传,她能“听”你说话。能听比能说昂贵得多。在这两条产品线中,又按年龄个性分了好多型号,“冷感法拉”、“野性温蒂”、“熟女玛莎”之类。真伴公司也做亚当类产品,名叫Rocky,听上去可比亚当威猛多了。跟亚当一样,它们也有心跳和体液循环。“大脑”输入存储了大量数据,其中包括维基百科。你可以到油管上找到它们的视频,从背后看跟真人几乎没什么差别。另一家公司的产品名叫“真偶”(RealDoll),似乎应用了人工智能科技方面更新的研究成果,售价5000美元。不要小看它们,虽然目前看起来都只算是新奇玩具,但确实前途无量,因为纵观人类科技发展史,真正推动技术产品进步的,要么是战争,要么就是性。

    发生了那么一件事,米兰达不以为意,读者甚至会怀疑她是故意让查理听见的,不是出于某种情趣,而是由于她对男性多少有一些无意识的敌意(读者后来会慢慢发现这一点)。无论如何,她觉得亚当只是一台机器。查理却无法同意她的观点,两人的分歧实际上源于信息不对称。因为亚当,这台机器,曾独自发现了米兰达的秘密,悄悄告诉查理:她撒了个弥天大谎。

    这是至关重要的情况,亚当能够理解米兰达撒谎。查理凭这一点认定亚当已跨过了机器智能的边界,不能简单视其为机器了。对于亚当,查理头脑中产生了定义混乱。我们先前说过,“心理化”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几乎也是人类独具的能力。知道米兰达说谎,知道她为什么说谎,知道不能把她说谎的内容告诉查理。窥测如此复杂多层的意向性水平,以前只有人类才能办到。心理化,就是猜测人心中隐秘的多层意向,这个过程总是跟一些动词相关联,当一个人说他“猜想”、他“知道”、他“怀疑”时,他就表现出了一阶意向性水平。也就是说他了解自己头脑中在想什么。人也能推测他人的心智活动,“我怀疑他知道”,这个判断能力一般5岁儿童就能习得,那已是二阶意向性水平。人类可以猜测他人意向达到六阶水平:我想/你会认为/我知道/你希望/我怀疑/你在猜测/。查理知道,亚当一旦能洞察米兰达说谎,就距离他产生自我意识不远了。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