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不久亚当就对查理宣布,他爱上了米兰达。这是机器人亚当产生自我意识的明证。很简单,如果没有“我”,如何会有“我”爱你?意识,或者自我意识,或者“心灵”,每个人都知道它在那里,却没有人知道它在哪里。时至二十一世纪,人们相信事物首先必须在物理上存在,它们才存在,人脑也不例外。意识虽然很神秘,大部分科学家都相信它也只是人脑的电化学活动,像迪昂(Stanislas Dehaene)这样的神经学家,已在实验室追猎到意识的一些踪迹。其中也有人把物理主义推到极端,直接否定了意识的存在,认为从来就没有这回事,那都是科学蒙昧时代的迷思。另外有一些严肃科学家,则坚持意识“属灵论”,相信意识是人类天赋,是自然界的一种例外。
由此,未来智能机器人会不会有自我意识,同样成了一个争论焦点。有些科学家认为就算超级人工智能越过了奇点,它们也不会像人类那样思考。至少从目前已出现的机器智能算法上来看,它们和人类智能在结构和本质上都不是一回事。比如日本有人写出一款人力资源管理算法,它可以约谈员工,准确预测出那些有辞职倾向的人。但只是它对员工表述语言进行深度结构分析,从单词频率、次序上寻找特征。并不依靠理解表面语义,读懂对象心理。人从群体进化中获得的心理化能力,机器根本不需要。
另一些人则认为,未来的超级智能,如果说有可能发展出来,一定在某种程度上模拟了人脑活动,循此道路,机器产生自我意识也是一定会发生的。麦克尤恩显然相信机器人一定会产生意识。它们不仅能学会烤鸡、写诗,他们也会萌生爱情、并把它埋在内心深处,在自我意识浇灌下让它变得越来越强烈。
一旦机器产生自我意识,就会遭遇到奥莫亨德罗(Steve Omohundro)的难题:自我意识意味着自我保护,机器会认识到首先必须存在,才能达成围绕着自我意识的所有其它目标。超级智能机器会设法让开关失效。当查理再一次试图伸手关掉它的电源,亚当阻止了他,而且把他的腕骨捏碎了。亚当坚定地夺回/取消了开关控制权。不过当查理把这件严重事故告诉小说中的“图灵”,也就是亚当和夏娃们真正的设计者时,图灵并没有震惊,不过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情况。图灵告诉查理,据他所知,那批测试版机器人中,已有十一位设法取消了开关。这不奇怪,历史上那位真正的图灵对此反复思考过了。早在1951年,他就在BBC三台谈话节目中提到此类事情。他在那做了一个演讲,题目叫《机器能思考么?》(Can Digital Computers Think?)。其中说到,就算人类把开关控制在手中,必要时关掉它,对人类来说,这也够耻辱的了(We should,as a species,feel great humbled)。图灵虽然有点忧虑,显然不赞成靠开关维持优势。
麦克尤恩设想了一种道德至上的智能机器。在它们复杂的计算决策“黑盒”底层,必定预置了一些最高级道德命令,以防发生难以控制的不测事件。因为按照牛津大学哲学家尼克(Nick Bostrom)的预想,即便是一个善意的机器人,按照人类命令行事,它也会把世界上的一切都变造成回形针,因为智能机器人在完成任务方面是一个彻底的完美主义者。但亚当却没有为查理赚回世界上所有的钱,显然它在决策中综合考虑了互不相容的几种人类偏好。比如说,也要兼顾安全感,过量财富显然会带来身心两方面的危险。尤其是道德损害。
道德规则本身就包含了无数种偏好。比如小说故事就涉及到:是“复仇正义”要紧呢?或者是“不能欺骗他人”更重要呢?这才是麦克尤恩真正感兴趣的问题。工程师给亚当们内置了所有人类道德规则,但那些远不是经由自我审视、选择而来的道德感。出厂设定代表了人类所有最美好的期望,可就算是人类自己,也没有一个能做到。因为那些规则条款,根本经不起社会人群的人际摩擦。就像麦克尤恩小说中几乎所有人物一样,天性良善,却让一些细微的摩擦冲突愈演愈烈,直至不可收拾。小说中那些亚当夏娃们再一次证明了麦克尤恩的观点。它们很快就陷入意识崩溃,无法在人世生存,一个接一个自杀了。
在它们中间,亚当遇到的可能是最好的主人,因为查理和米兰达道德上的妥协性,使得亚当跟它们的冲突,能够拖延很久才爆发。但自从查理和米兰达分别设定,把亚当个性一分为二时,就注定了冲突的不可避免。给他输入的道德命令行,简单刻板而井井有条。但正如小说中图灵指出,在日常生活中,人类的情感、偏见、自我欺骗,以及其它各种认知缺陷会构成一个力场,互相挤压,道德原则在其中扭曲变形。亚当的大脑根本无法处理如此复杂的情况,因为人类自己也不明白究竟,从来就没有解决方案,他们只是一味妥协,妥协,直到冲突爆发(就像麦克尤恩小说中每个人物都遭遇到的)。
亚当早晚会在某一天宕机。现在这个结局只是让读者更加震惊,它附带拷问了查理和米兰达的灵魂,他们的善意,他们的与世无争,他们自以为中立的道德价值视角,何以会导致小说最终给予他们的这个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