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机器人必须死——《我这样的机器》导读

    小说男主人公查理,是个自由自在的宅男,不上班。他只要电脑、网线,和一小笔钱。股票、期货或者房地产,他每天就在各种投资投机市场上找机会。有时赚有时赔,基本能满足温饱。作为一个后现代主义青年,他接受了一种价值中立的道德视角。因为进化心理学、因为文化人类学,它们的初级课程往往会让人获得一种相对主义的伦理自由感。这种道德相对论让他在税务上闹了一点小麻烦,上了法庭。政治上查理有点保守,支持撒切尔对马岛的远征,他的女朋友米兰达则绝不认同,为此他们争论起来。那是他们第一次吵架,造成了让人吃惊的后果。

    仿生机器人亚当夏娃们上市时,他正好继承了一幢房产,卖掉房子得到一大笔钱。宅男们总想比别人抢先一步进入未来世界,如果能力有限,就买下可能通向未来的新潮电子产品。尽管只是测试产品,beta版,而且要花8.6万美元,他也毫不犹豫下单了。公司统共只推出了25个,12个亚当,13个夏娃。他买到亚当,虽然他本想买一个夏娃。

    女主角米兰达,社会史专业博士、查理楼上的邻居、比查理小十岁。她也算亚当的半个主人,查理自己向她让渡了这个权利。他一直不知道如何向米兰达表达感情,也许希望这个机器仆人能成为某种联结象征。亚当会进入他们俩的生活,查理觉得当他和米兰达一起关注亚当,创造亚当后,就会自动成为一家人。

    亚当确实需要他们“创造”。因为查理把它领回家时,它仍是原厂设置,亚当可以按照说明书,在个性化设置上“自由创造”。他决定了,自己只完成一半,另一半让米兰达勾选。如此一来,他和米兰达那种看起来有点不切实际的关系,就能够凝结在有形实体上了。但这个慷慨的举动将会成为日后所有困扰的起点,此刻他并未预料到。

    在小说中,这批测试版仿真机器人于1982年面世。把人类目前远未实现的科技能力设定在过去历史时间当中,是常见的科幻故事装置。让一种未来技术通过时间装置穿越回过去,或者索性立足于现代物理学观点,构造一个平行世界。作者由此可以技术决定论地设问:科技发明会在多大程度上改变人类命运?但这部小说并不关心此类问题,让亚当在1982年来到查理家中,或者让它在2032年出现,看起来没什么差别。

    我们猜想起来,麦克尤恩让故事发生在1982年,更可能是出于——作为一个小说家,对有关机器人的大众叙事历史和观念变迁的关注。有一个历史统计数据,到1981年,日本汽车装配生产线上已使用了6000多个机器人,同一时间英国只有370台工程机器人。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于是大力鼓吹广泛使用机器人作业,此举或许也是首相对各地不断出现罢工浪潮的冷酷回应。当时英国失业率常年徘徊在10%,撒切尔推广机器人的言论得罪了工人大众。本来憎恨机器的卢德派在英国就有久远历史渊源,政府和工人们两相激发,机器人成了那个年代英国人最热门的话题。

    事实上,如果你在谷歌图书词频(Google Ngram Viewer)上检索“Robot”(机器人)和“AI”(人工智能),就会看到这两个词在80年代初异军突起,在整个80年代形成一个高峰,到90年代反而渐渐下落。事实上,最令人难忘的机器人电影就是此刻拍摄的——1984年上映的《终结者》。显然,智能仿真机器人是那个时代极其广泛的大众话题。那时候,麦克尤恩刚搬家到伦敦没几年,出版了几本小说,开始创作剧本,与同道友好交往,参加午餐会讨论热门话题,也许这个有关“比人更聪明的人造人”的想法,在这个30岁出头年轻作家(正是小说中查理的年纪)的内心,一度掀起过极大波澜。

    Robot这个词,来自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Karel·apek)一部戏剧,《罗素姆的万能机器人》,作者在剧中借用了捷克语“Robota”(劳工),变造了机器人一词。这部戏于1922年在纽约上演时,适逢大萧条,戏剧故事迎合了自动机器会加剧工人失业的恐慌心理。机器人话题的每一次真正热门,都跟失业潮、跟担心机器人在所有工作岗位上取代人类有关。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