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学习丨树德里的灯光,如何照亮中国共产党前行的征途?

自觉担当起改变中国的使命
    在历史上留下悬疑的不仅有这次会议时间的始末、代表权的争论,还有此次会议产生的两份重要文件以及至今未见影踪的“宣言”。

    经过代表们激烈争论后制定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确立了共产党的纲领及奋斗目标。令人惋惜的是,这两份珍贵文件的原件并没有保存下来,现存于世的有前苏联的俄文版和陈公博的英文版。

    陈公博后脱党,1923年2月进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1924年完成了《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的硕士论文,在其论文附录中收入了中共一大的纲领和决议案这两份文件,后来随着学术交流传到中国,这是英文版一大党纲的由来。俄文版是1957年苏共中央移交共产国际中共代表团的档案,其中第九卷中有中共一大的这两份文件,现保存于中央档案馆。这两个版本的具体内容完全相同,只是在个别文字上略有差别。研读这份党纲,会惊讶地发现,它与《美国共产党党纲》和《美国共产党宣言》内容有些相似,可见刚组建的中国共产党参考了曾经发表在《新青年》上的美国统一共产党的章程和纲领。

    至于中共一大上是否产生了《中国共产党宣言》,不少与会代表回忆中都肯定会议讨论过宣言,并因对南北政府的观点分歧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据陈公博的说法,会议最后决定由他把“宣言”带到广州,交由当选为中央局书记的陈独秀来决定是否发表。由于陈公博在陈独秀那里力陈“宣言”内容偏激,终“决定不发”,致使这份手稿未能发表。

    当年,参会13名代表的平均年龄尚未超过28岁,如初日般朝气磅礴,意志风发,领袖陈独秀、李大钊亦只有42岁和32岁。他们中具有大学学历的就有李达、李汉俊等7人,中师学历的有毛泽东等4人,高师学历的陈潭秋1人和中学学历的邓恩铭1人。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中,他们辨别着历史前进的方向,在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复杂中选择后来的道路,这其中有奋斗目标始终如一的毛泽东、董必武、王尽美、何叔衡、邓恩铭、陈潭秋,也有脱党沦落为后人所不齿的陈公博、周佛海、张国焘。而这次会议的开幕时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经学者多方考证,方才将其定格在1921年7月23日。至于闭幕时间,仍存在几种说法,尚未能最终确定。

    1921年的中国并不太平。仅史书明确记载的地震就达10次,水灾、旱灾、火灾及鼠疫此起彼伏;国内军阀混战,匪盗和兵乱蜂起。中共一大,这个后来被称为日月经天、江河行地的开天辟地的大会,当时在社会上却没有引起任何注意。然而,一个新的革命火种已在沉沉黑夜的中国大地上被点燃了。

    从历史的眼光看,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肇始,就确立了鲜明的旗帜,规定了革命前进的方向。一个共产主义的巨影开始在中国踯躅着,反射出这个巨影的中坚力量,充满着勇往直前和专心致志的革命精神。

    “作始也简,将毕也钜。”创业维艰并不能阻挡共产党人前进的步伐。树德里的灯光从窗棂门缝中透出,照亮了中国共产党前行的征途,引导着中国共产党在波澜壮阔的革命洪流中乘风破浪,抒写了从建党到执政的辉煌篇章,构筑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之源!

    (本文摘自《伟大的开端》,《解放日报》社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 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7月出版)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