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学习丨树德里的灯光,如何照亮中国共产党前行的征途?

《伟大的开端》
《解放日报》社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 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6年7月



    如果政党也有诞生地的话,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便是上海。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秘密诞生,中共中央机关在上海驻守近12年之久。在这里,无数革命先驱和共产党人刻下了奋斗的印迹,给这座城市留下了中国红色基因发源地的光荣……

共产国际代表现身上海
    1921年夏季的上海濡湿闷热,租界的洋人们沉浸在异域的财富带来的快感与苦恼中,上海的市民正一如既往地终日劳作。没有人注意到,那天下午,一位年近40岁、身材高大的外国人正踏步走下十六铺码头的台阶。化名为安德莱森的这名外国人戴一副金丝边框眼镜,衣着考究,他搭乘的“阿奎利亚”号轮船经过一个半月的航行,途经新加坡来到上海。自3月份离开莫斯科后,他沿途游历了维也纳、威尼斯,到达上海已是6月3日。他正是共产国际派往中国的正式代表——马林(原名:亨德利库斯·斯内夫利特)。大约与此同时,共产国际远东书记处代表尼克尔斯基也来到了上海。

    他们来不及欣赏这个城市的繁华景象,而是急切地想要面见李达、李汉俊两位中国人。李达、李汉俊,这两位曾经留学日本并读过大量社会主义文献的年轻学者,此时已是中国共产党发起组成员。他们接待了陌生的外国来客。

    1920年秋到1921年上半年,北京的李大钊、武汉的董必武、济南的王尽美、长沙的毛泽东、广州的谭平山、旅日的施存统、旅法的张申府等人已先后组建中国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如何将中国这些分散的小组发展成一个有影响力的政党?马林、尼克尔斯基与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的这两位成员商议,应当尽快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和宣告成立中国共产党等事宜。于是,李达、李汉俊立即写信,函告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让各地速速选派两名代表赶赴上海开会。

一大代表们在博文女校打地铺
    1921年,法租界贝勒路、望志路(今黄陂南路、兴业路)交叉口的树德里,是一条典型的上海石库门弄堂。树德里内有前后两排砖木结构的楼房,沿马路一排五幢石库门房屋,为望志路100号至108号(今兴业路70号至78号),都是一上一下的单开间房屋,各有一个大门和天井。其中的106号和108号就是李汉俊二哥李书城的寓所。房子1920年夏秋之季才建成,建成不久就被李姓兄弟租住。外墙青红砖交错,中间镶嵌着白色粉线;乌黑木门搭配一对铜环,庄严而典雅。两幢石库门内部打通,前门通常不开,日常出入的是108号后门,客厅设在106号。李汉俊冒着极大风险,将寓所的18平方米客厅布置成中共一大的秘密会所。

    树德里不远处的白尔路389号(后改名蒲柏路,今太仓路127号),有一座两层砖木结构、内外两进的石库门建筑。这是当时私立博文女校的校址,也是中共一大9名代表的临时住宿地。6月末到7月中旬的那个夏季,这群先行者经历了路上的舟车劳顿,陆续秘密地赶到这里。他们风尘仆仆,身着粗衣布衫,睡在了空教室的地铺上,操着南腔北调谈论着来时路上的见闻。

    最年长的前清秀才何叔衡已经45岁了,他和28岁的毛泽东一道,于6月29日那个黑云蔽天的夜晚悄悄从长沙赶赴上海。为了保密,他俩甚至没有告诉特来送别的好友谢觉哉此行的目的。

    当日,谢觉哉在日记里记下:“午后6时叔衡往上海,偕行者润之,赴全国○○○○○之招。”(这五个圆圈,谢觉哉后来解释说是“共产主义者”,当时他怕泄露信息,故以圆圈代替。——笔者注)1952年,谢觉哉追忆了毛泽东和何叔衡离开长沙时的情景。他写道:“一个夜晚……忽闻毛泽东同志和何叔衡同志即要动身赴上海,我颇感到他俩的行动突然,他俩又拒绝我们送上轮船。后来知道,这就是他俩去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与会代表中,水族人邓恩铭刚年满20岁,还是山东省立一中的一名学生,他与王尽美一起作为山东代表比较早地来到这里。1921年春,王尽美即发起创建济南共产党早期组织,是山东党组织最早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他于1925年因积劳成疾而辞世,成为中共一大代表中最早为革命献身的志士。

    五四运动中以组织学生运动出名的张国焘24岁,为了筹备这次会议,他提前由北京南下上海。他来到博文女校,环顾同仁们,有一位湖南年轻人走进了他的视线,在后来的回忆中,他描述对这位湖南人的初次印象,“毛泽东身着长布衫,脱不了湖南的土气,是一位较活跃的白面书生。”他不会想到,十几年后他们的政治人生会发生怎样的激烈摩擦。

    董必武与陈潭秋作为武汉代表秘密赶赴这里。在同仁眼里,董必武为人淳朴,蓄着八字式的胡子,活像一个老学究,在谈吐中才表现出革命家的倔强风格。28年后,董必武和毛泽东一起,成为这群先行者中参加开国大典的两位中共领导人。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