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 9 日,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召集举办了主题为“覆水不收:科举停废百年再思”的学术工作坊,与会者多是活跃在相关问题研究第一线的青年学者,而且涉及历史学、教育学、社会学等不同的学科,他们运用档案、报纸、诗文集、日记、书信、课卷、试卷、新式教科书、考试用书等多种材料,从各个方向切入,围绕会议主题展开讨论,从中也可窥见一些略具共识并已付诸实践的研究取向。比如注重在制度史的基础上还原“活生生的参与者”,挖掘科举改制、科举停废过程背后的“人事”因素,避免以“后见之明” 倒推原因,而能兼顾实力督抚与朝内重臣“两条脉络”,揭示其方案主张、权力运作及互动。癸卯、甲辰两科会试产生的进士群体, 即受到由中枢、翰林院、礼部主导的科举制变革路线(区别于主张改、废科举的趋新督抚)的长期形塑,而他们的教育、仕宦经历以及清亡后的出处、流动与浮沉,也成为“转型时代”的一个缩影。至 “后科举时代”,传统士人的出路问题一直是研究者的关注热点, 不过侧重偏在“野”一方的反应,对在“朝”一方采取的旨在“宽筹出路”的一系列善后措施则较忽略,有关举贡、生员考职与优拔贡考试的史事还原,呈现出政府政策的过渡场景以及地方士人对于旧时科举制度的惯性依赖,这提示我们清廷所谓“立停科举”并非一个瞬间完成的动作,而由此造成的“社会影响”其实有着更为丰富的层次。近年来,关于清代科举研究有一个显著趋向,即学界越来越注重对科举考试内容(如试题与答卷)、与科举考试相关的各类出版物(如策问类出版物、西学汇编类出版物等)及其所承载的各种知识等进行深入的研究,此处借用某与会学者的一个总结,即 “转向文本、书籍与知识”。这一类研究,当然首先建立在对“文本”细读与深描的基础之上,但其趋向并非是向内的,除了用来测量和评估这个时代的“一般知识”水平,上述文本也可以与制度史研究结合,更加精细地分析科举改章的具体措置及因应,解决诸如应试文体、策论题目、场次分布等问题,如果将“文本”还原到更加广阔的“语境”,则我们对于围绕“新政的生意”而孕育、兴盛的出版市场、考场经济与政治文化,势必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总括而言,虽然只是短短一天的会议,但因有水准整齐的高质量论文打底,会场讨论充分而且高效,并提出了许多富有价值而未尽的课题。这一辑《近代中国研究集刊》即大致以此次与会论文为基础, 又邀约了一些新的作者,共收入“专题论文”11 篇,“史料整理”2 篇,“研究综述”“研究书目”各1篇,自信尚可反映最近的研究进展与动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