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强国与海上制衡:1888—1914年德国的海军扩张》书摘

    到1905年至1906年为止,除了“多格尔沙洲”事件等意外风波外,英德的海上矛盾更多仍是暗中较劲,远未到公开敌对的地步。的确,从1898年起,蒂尔皮茨秘密地把英国海军当作其“风险舰队”的建设靶标,并依托《舰队法》,按照一年开建三艘主力舰的进度稳步提升主力舰。而从1902年开始,英国海军部则通过费舍尔改革来确保其在本土周边水域继续保有相对德国海军的数量和质量优势。所以,从表面看,双方虽都暗地里相互戒备,但还是基本按自己的日程和计划来扩建海军,而并无明显睚眦必报的激烈斗争。

    可是,蒂尔皮茨下决心接受费舍尔的无畏舰挑战,紧随英国发展德国自己的无畏型主力舰后,情况开始加速变化。当英国的第一艘无畏舰于1906年12月服役后,紧接着不久,德国就从1907年7月起开始建造自己的头两艘无畏型战列舰“拿骚号”和“威斯特法伦号”,并从1908年3月开始铺设德国第一艘战列巡洋舰“冯·德尔·坦恩号”的龙骨。不仅如此,从1908年到1911年,德国每年开建的主力舰数量将从3艘增加到4艘。但英国同时却因无畏舰领先优势带来的自信而主动削减了本国主力舰的建造数量,到1908—1909年预算时,它降到了最低点:2艘。

    表面上看,鉴于英国是个老牌海军大国,长期称雄世界海洋,其过去积累的主力舰数量优势不会因为裁减几年的造舰数量而受严重影响。但海军优势不仅仅是看数量。或者说,在数量差距不大的情况下,质量更重要。前文已经提到,无畏舰在火力、打击距离、装甲和动力—航速等方面都是“前无畏舰”无法比拟的。同等条件下,无畏舰理论上说可以在“前无畏舰”无法还击的距离击毁后者,而自己毫发无损。因此,在未来海战中,对战局走向起决定性作用的将是这款新型战舰。换个角度说,英国的“无畏舰革命”虽然为英国赢得了短期的质量优势,但也等于将自己“前无畏舰”的数量优势一扫而空。制衡英国海上霸权的门槛与过去相比的确是大大降低了。

    1908年下半年,英国海军部和政府从多个渠道得到情报,指称德国正秘密加速无畏舰的建造进度。并且,还有迹象显示,在德国1909年两艘主力舰的建设经费被当年议会正式批准前,它们的工程订单就已被德国海军办公室于1908年10月分配给了两家德国私人船厂。而且,船厂已开始提前置材备料。照此下去,英国若无反制措施,皇家海军的相对数量优势可能不出几年就会荡然无存。原先,英国海军部估计,到1912年为止,英德分别拥有的无畏舰数量将分别是18艘和13艘,即18∶13。但基于这项新情报,该比例被修正为18∶17,甚至18∶21——德国反超英国。消息流出后,英国几乎举国哗然。实际上,包括温斯顿·丘吉尔在内的英国政要事后回忆时承认,英国海军部当时的情报和估算都存在失误。但即便如此,英国海军部还是基于部分失真的情报和评估,把德国的海军威胁人为炒作到了极致,并触发了内阁和议会围绕1909—1910年度主力舰建造数量的激烈争执。最终,首相赫伯特·亨利·阿斯奎思决定采取折中方案:最少应保证建造4艘主力舰,但至于是否另外加造4艘则视德国海军动向而定。英国自此基本上放弃了 “双强标准 ”,而专门以德国海军的建设规模为参照来决定己方的造舰计划。

    面对英国的强势动作德皇和蒂尔皮茨也拒绝在压力下退让,不同意削减德国的造舰速度和法定舰队规模。一场火药味十足的军备竞赛由此正式开始,并持续下去,直到一战前。它标志着英德海军矛盾升级到了公开敌对、几近开战的地步。海军问题使英德关系染上了某种之前不曾有的、类似生死较量的色彩,而且也为格雷的 “协约政策 ”提供了更有利的环境。其他内阁成员可能不会轻信 “德国称霸论”或接受欧陆军事义务(必要时以武力支援法俄,维持均势),但保卫本土安全却是谁也不敢掉以轻心的议题。他们现在不得不承认德国的海军发展已构成了对英国国防安全的最大威胁。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