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重译序言

    翻译此书时,理解了叔本华的思想是一回事,把他的思想准确表达出来,完美翻译成中文则是另一回事。他的思想与其载体(所用的字词和句子)是合二为一的。既然他的思想别具一格,他的表述当然独一无二。叔本华不仅用词精到,标点符号也是如此。阅读他的著作,很多时候真有虽千金之赏,无能增损一字之慨。要用中文完整和原汁原味地重现他用德文表述的思想,很有难度。所以,翻译优秀的、精确的思想作品,永远不会有完全令人满意的时候。这是不同的语言和思维决定的,更何况德文与中文的思维、表达形式有很大的差别。例如,叔本华尽管可以在一个完整句子里层层推进其意思,还能进一步说明所用的词语,把这些词语的概念和现象与其他旁类概念和现象联系起来,整个句子在原文中可以一气呵成、层次分明、符合逻辑与意思的转折和推进,但要把这些德语特有的精髓用中文依照同样的模式表达,对于那些牢牢囿于中文固有的意象思维和表述习惯而无法接受别的思维和表述方式的人来说,叔本华那些原本含义细腻的表述就不可避免地显得“啰嗦”。所以,合格的翻译就是要尽量完美地完成这些有时候非常艰难的任务,不能为求中文阅读顺畅,为求完全符合中文的一贯表达,为省事而略去叔本华含义细腻和环环相扣的表述。说到底,翻译是在正确理解原文以后,在直译与意译,在精确的毫无遗漏的还原(有时候处理不好,会显得啰嗦、冗长而令人费解)与顺应中文表述习惯而不惜砍掉原文部分意思之间的挣扎、平衡。

    这次重译《人生的智慧》,我力争做到完美,虽然“完美”是很难做到的。我始终在不断努力地接近这一目标,杜绝错译、歧义和西化的中文句子,准确、全面地转述叔本华的意思。尽管带着“镣铐”,也要尽量跳出原来的舞蹈的应有之美。这次重译改正了一些不满意的地方,首次翻译本书时要兼顾的东西很多,有长句子的重新安排、具体词语的翻译、中文的顺畅,等等,很容易因照顾树木而忽略了森林。现在重译相对轻松许多,句子的结构已经在那,腾出的注意力就能聚焦句子与句子之间或者段落之间的连接,从整体上把握句子的文气;同时可以细琢某些字词的中文表述。所以,这次重译实际上主要是找出瑕疵和润色个别词语,好比一栋建筑已经建成,这次做的是相对轻松的装修。尽管如此,我也花费了三个月的全部业余时间,头脑因工作过度而不时胀痛。让我欣慰的是,重译的版本向“信、达、雅”的标准又接近了一大步,可以无愧地交给读者放心阅读。最后,要说明的是,重译依据的版本是德国Suhrkamp 袖珍书出版社(Suhrkamp Taschenbuch Verlag )的《叔本华全集》(1986 )第4 卷(即《附录和补遗》第1 卷)。这个版本把叔本华著作中所引的德文以外的各种文字,如希腊文、拉丁文、西班牙文等都附上了德文翻译,我采用了这个版本的德文译文。至于书中英文和法文的引文,我是自己翻译的。在第6 章的后面,不同的版本对个别段落有不同的顺序安排,我也遵从了这个版本。

                                                                            韦启昌
                                                       2018年1月28日于澳大利亚悉尼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