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年)是一位德国哲学家,代表作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这本书出版于1819年,叔本华才30岁出头。遗憾的是,这本“自费出版的名著”当时很少有人问津,更甭提给作者带来任何声誉了。
可是,叔本华并未因此沉沦,而是在孤独中默默耕耘。又过了30多年后的1851年,叔本华又出版了一本著作,名为《附录与补遗》。这本书是叔本华的封笔之作,是用来补充说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的。但谁也没料到,这本书却使已经63岁的叔本华一夜成名,享誉欧洲。后来,王国维把他介绍到中国,叔本华的名字在中国也变得响当当了。
知足常乐的智慧
1859年,去世的前一年,风光得意了8年的叔本华已经70多岁。这一年,《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了第3版,轰动一时。叔本华在该版序言中写道:“当这本书第1版问世时,我才30岁,看到第3版时却不能早于72岁。但我总算在彼德拉克(意大利诗人)的名句中找到了安慰,‘谁要是走了一整天,傍晚走到了,那也该满足了’。”
少年得志的中国女作家张爱玲曾说:“大器晚成,幸福减半。”但大器晚成总比一辈子不成器好,叔本华深知这一点,所以他感到很幸福。这就是叔本华知足常乐的智慧。
《附录与补遗》是一部用格言体写成的著作。其中的一部分,是写普通人的人生感悟的,可以单独成册。2001年,韦启昌将这一部分翻译成中文,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取名《人生的智慧》。
叔本华在这书中说,人生的智慧就是如何尽量幸福、愉快地度过一生的艺术。关于这方面的教诲,在哲学上可称之为“幸福论”。
但泽还是格但斯克
叔本华出生的地方很特殊,波兰语为Gdańsk,译成汉语为格但斯克;而德语是Danzig,译成汉语是但泽。
格但斯克是公元980年由波兰国王下令兴建的,起初只是个防御性城堡。叔本华1788年出生时,该地由波兰立陶宛联邦管辖。但该地的绝大多数居民为德意志人(叔本华也是),而且1793年~1945年的绝大多数时间又属于普鲁士王国和德意志帝国管辖。
根据《雅尔塔协议》,这个地方1945年才被重新划归波兰。而且,这里的主体民族德意志人被强迫迁走,迁来的则全是波兰人。从此,格但斯克重新变成名副其实的波兰城市。
叔本华的祖上一直在但泽经商,是当地的知名富商。1716年,俄罗斯沙皇彼得大帝和皇后访问格但斯克,据说就是在叔本华祖父家过的夜。
回顾这段历史,至少一个问题弄清楚了:为什么格但斯克现在是波兰的城市,而出生在这里的叔本华却是德国哲学家。
但随着历史的变迁,特别是1945年德意志人被强行逐出后,叔本华家族在格但斯克留下的痕迹已经很少了。如果你现在去这里旅游,而且还想寻访叔本华遗迹的话,你恐怕只能看到这所红砖砌成的5层建筑,这就是叔本华故居。
二战和东欧剧变关键词
若是徜徉在格但斯克市中心,教堂、集市等古建筑比比皆是。但来到这座城市,最吸引我的,还是那些与二战和东欧剧变有关的地点。
1939年,但泽是一座自由市,行政上不属于德国,也不属于波兰,而属于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但外交和国防事务属于波兰。9月1日,佯装访问该市的纳粹德国军舰突然向波兰守军开火,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
站在格但斯克街头,随便问一位当地居民:“我有两个小时时间,应该去格但斯克的什么地方?”你很可能得到的答复是:“西盘(Westerplatte)。”
西盘是一个半岛,揭开二战序幕的战斗就在这里打响。沿着狭长的半岛漫步,一座座防御工事残骸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好像在静静地诉说着当年的惨烈战况。在半岛尽头,为了纪念抵抗纳粹而献身的英雄们,一座高耸入云的防御者纪念碑拔地而起,又像是死亡者在集体呐喊:“战争再也不要发生了”。
在位于市中心的格但斯克火车站站前广场,一组铜雕塑吸引着往来旅客驻足观看。这组雕塑是为5位儿童塑造的。在纳粹德国侵占格但斯克前,希特勒对犹太人的残酷迫害已在欧洲引起了恐慌。为保护犹太儿童,波兰慈善组织没来得及告知其父母,便将这5个孩子送上火车,帮助他们逃到英国伦敦。
从火车站正前方穿过一条宽阔的主马路,紧接着再左拐穿过另两条不宽的马路,你的双脚会踏上一条用各种文字写成的“自由之路”。沿着“自由之路”前行几百米,跃入眼帘的是工人运动纪念碑和格但斯克造船厂。
在苏联对东欧各国极具影响力的时期,这家造船厂叫“格但斯克列宁造船厂”,非常有名,几乎成了格但斯克的代名词。1980年,船厂工人瓦文萨领导成立了当年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第一个独立工会,名为“团结工会”。上世纪80年代,“团结工会”领导了一系列工人运动,最终导致波兰和其他东欧国家共产党政权的垮台。瓦文萨因此当上了波兰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