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大传》后记

    诚动人,道路过者,莫不为之挥涕,十日而城为之崩”。(《烈女传》)后来进而改为孟姜女哭倒了长城,把杞梁的战死篡改为范喜良为修长城而死,借以使人相信秦始皇修长城,实属“罪大恶极,残暴不仁”。用编造孟姜女哭长城之类的虚假故事来诋毁秦始皇,这是不公平的。自己是学历史的,有责任还历史以本来面目。秦始皇的本来面目是怎样的呢?我翻检了大量的文献记载、考古资料以及历代学者的研究文章。自司马迁在《史记》中作《秦始皇本纪》后,两千多年来对秦始皇褒褒贬贬,莫衷一是。褒之者美誉其为“千古一帝”,认为“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贬之者斥责其为“暴君”、“君中之贼”。历史的风云变幻,各式人等都根据自己的理解、观点、需要改铸着秦始皇。可以说,不少文人墨客给人们塑造了一个“假”秦始皇,有的虚有其表,而未窥其真谛;有的则是随意毁誉,面目全非。而历史需要“真”秦始皇,民众需要“真”秦始皇,祖国的统一需要“真”秦始皇。让史实来说话,通过详尽而细致的评述,为读者奉献一个“真”秦始皇 ——这是笔者写作本书的初衷和缘由。 

    1974年在上海市文化干校“改造”时,我有机会作了题为“关于秦始皇的评价问题”的报告,报告之后,著名演员赵丹到了我的宿舍对我说:“秦始皇是统一中国第一人,你把他写出来,我来拍电影。”赵丹当时还没有完全“解放”,他的一番表示给我极大的鼓励。我本来就肩负着父兄这样的期待,学术、艺术界长辈的关心更加推动我深化这一课题的研究。我下定决心要把秦始皇生平写出来。在写作过程中,自己定下这样一些宗旨:一是全面。不只写秦始皇四十岁以后的事迹,而纵述他辉煌的一生。二是公正。力求秉笔直书,如外国一些史学家说的,“还历史本来面貌”。三是综各家之说。把历代对始皇的重要评述罗列出来,略加评论,可以给读者更多想象的余地。四是雅俗共赏,既有学术性的探讨,又对一些古文字进行语体化的翻译。至于是否真的做到了这些,那是该由读者来作出判决了。

    不过,笔者还是作了极大的努力的。有的论著说,秦王朝是一个没有理论的时代,秦始皇是一个没有思想体系的随心所欲的政治家。笔者认为此说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历史上的秦始皇对理论是很重视的,他有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对秦始皇有着极大的影响。当秦始皇读了韩非的著作《孤愤》、《五蠹》之后,大为赞叹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而李斯在秦始皇身边多年为相,君臣之间心心相印。韩、李的思想左右着秦始皇和秦朝的政治,跟踪韩、李思想发展的足迹寻到了荀子。韩非、李斯皆受学于荀子,是荀子的高足弟子。我在访问顾颉刚先生,谈及荀子的评价问题时,他说:“秦始皇统一天下的理论多半来自荀子,荀子是位很值得重视和研究的思想家。”此后,为了弄清秦始皇思想发展的脉络,我又花了数年时间专攻荀学,并撰写了三十万言的《荀学论稿》。这为《秦始皇大传》的写作,积累了思想纤维和有关素材。

    书稿虽然写成了,但仍然感到不满足,实因水平所限,又是时写时辍,也许,这是对我儿时所提出“秦始皇是好人还是坏人”的长篇回答。错误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这本书的顺利出版,首先感谢上海三联书店同志的帮助和鼓励。出版之际,正逢秦始皇统一中国二千二百一十周年,周谷城教授以此作题为本书添墨,著名画家刘旦宅先生在繁忙中为本书专绘秦始皇画像,徐英铎先生为本书提供了珍贵的文物照片。值此机会,一并表示衷心的谢意。

                                                                            郭志坤
                                                                    一九八九年元旦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