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两千余年来,他的身上一直背负着“暴虐苛政”的恶名,无论正史还是演义,都称他所创建的秦帝国为“虎狼之国”,其形象也因此显得狰狞可怖。事实上,秦国崇尚法治,厉行改革,励精图治,经一百六十余年六代领袖坚定不移的努力追求,始建立起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但因种种原因,这个帝国又像流星一般,一闪而过,只存在了十五年。在这种巨大的历史落差与戏剧性的帝国命运中,究竟隐藏了什么样的故事,秦始皇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在大秦帝国的建立和衰亡过程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这些都是人们感兴趣的问题。 出版家兼历史学家郭志坤先生所著的《秦始皇大传》,为我们深入了解秦始皇和他的帝国,提供了绝好的文本。在书中,作者本着综各家之说和雅俗共赏的宗旨,对秦始皇的一生做了全面、客观的介绍,又因其文字流畅、主线清晰、有述有评,而成为一部兼具学术性与可读性的著作。 作者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写作,将野史、稗史或一些传奇性质的东西同正史严格地区分开来,不捕风捉影,不妄加论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公允合理。如对秦始皇所定法律的详细叙述,既能看到秦始皇所秉持的“法治”观念的进步性,也能指出秦始皇的明定法律是从剥削阶级的利益出发,其严刑峻法及所推行的轻罪重罚、连坐等法治手段都不足为训,是民族文化中的糟粕;又如对秦始皇迁徙政策进行考察后指出,其客观上促进了经济发展、民族融合、边区开发,但在手段上过于残暴,助长了当时的社会动乱。作者以实事求是的精神,“不虚美,不隐恶”,用公允的观点评述秦始皇的千秋功罪,这是这部著作与一般“戏说”、“演义”作品的本质区别。 作者在讲述秦始皇的生平行事过程中,还把秦始皇与他所处的时代条件、社会条件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是《秦始皇大传》的又一个显著特点。在书中,作者努力通过秦始皇一生的所作所为来反映秦王朝这一个时代,观察他所留给社会的痕迹、所改变的社会面貌;同时,又将秦始皇放在当时的时代、社会中加以考察,观察他与时代、社会的关系,他的思想、行为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所受的制约。惟其如此,作者在评判秦始皇的成与败、优与劣、得与失的时候,也就显得更为客观公正、恰到好处,有效地突出了主体的能动性,从而臻乎因人传史、情理兼得的佳境。 在把人物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考察的基础上,作者努力对秦始皇做全面的分析和评价。秦始皇功大,过也大。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明定法律,实现书同文、车同轨,这些都是他难以磨灭的功绩;但是,秦始皇所推行的改革,大多只有利于国家的强大而对于人民大众却并没有带来多少好处,即利国多而利民少,有的甚至不利于人民,特别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企图灭绝异己文化,大规模镇压知识分子,更为历代知识分子精英所不取;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动用举国民力,修长城,造阿房宫,建骊山墓,向全国民众征发无休止的徭役,索取沉重的税负,实行各种横征暴敛,这些无不使这位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君王站在了民众对立面的地位。作者运用可靠的史料,探讨了秦始皇成为“千古一帝”的历史条件,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对这位“始皇帝”的一生作了客观的评价,传主的鲜明个性也在作者笔下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作者认为,秦始皇是一个发展变化的形象:在进行统一战争的过程中,他是充满积极进取精神的有为青年; 在实现一统以后的开始几年,他是勤奋谨慎的贤明帝王;在帝国大业巩固以后,他的享乐欲望不断膨胀,并发展为贪婪迷信、千夫所指的一代暴君。 《秦始皇大传》以扎实厚重的历史素材和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公正、全面地呈现了一个真实、清晰的秦始皇形象。书中涉及的所有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形象都是有据可依的。从作者的主要引用书目中可以看到,其所依据的不仅有古典文献和考古资料,还尽可能吸取当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关于战国时期的文献,除了《史记》,还有《竹书纪年》、《战国策》、《吕氏春秋》、《韩非子》、《荀子》、《孟子》、《墨子》、《东周列国志》、《史记志疑》、《史记探源》、《吕氏春秋集释》、《论衡》、《陵川集》、《六国》等等;近年考古出土的则有《秦律》、《编年纪》、《孙膑兵法》、《六韬》、《战国纵横家书》、《睡虎地秦墓竹简》等等,这些文献构成了全书的“骨骼”和“筋脉”。现代研究成果又有 《十批判书》、《先秦诸子系年考辨》、《商君书注释》、《秦史稿》等著作,以及近年在各种学术期刊上发表的重要研究论文,这些资料不仅可补充古代史料记载的不足,而且还纠正了许多重要的史实错误,是全书鲜活的“血”和“肉”。作者几十年如一日,专心致志地研读这些史料和文献,审慎稽核,精心探研,以秦始皇个人及其帝国的成长发展为经,以秦始皇的施政、用人、成就、劣行、轶事等为纬,交织再现了这个集开国之君与残暴帝王、成功与失败、伟大与罪恶于一身的人物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