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宇航员杰克·施米特(Jack Schmitt)在阿波罗17号宇宙飞船上拍摄了一张地球的照片,据称,这是迄今为止被复制最多的照片。照片显示,地球以蓝色海洋为主导,其间穿插着绿色的大陆板块和漩涡状的云朵,于是,这个图像得名“蓝色弹珠”(Blue Marble)而逐渐为人熟知。 这张照片从太空的角度非常有力地描绘出了地球的整体感,视野中没有人的活动,没有人的存在。全世界几乎所有报纸都将它刊登在头版位置。 照片中,地球与图片的边框非常接近,它主宰了整个画面,彻底征服了我们的感官。拍摄时,太阳位于宇宙飞船的后方,因此这张照片展示出了地球被完全照亮时的状态,非常独特。此时的地球看上去既广袤无边又易于认知。观看者在学会识别地球各大板块的轮廓后,就可以看出这些抽象的形状是怎样成为一个有生命力的生动整体。这张照片将已知的与新奇的东西都融进一个视觉形式中,这让它变得易于理解且十分美丽。 照片发布时,许多人认为看见“蓝色弹珠”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诗人阿奇博尔德·麦克勒什(Archibald MacLeish)回忆起人们第一次看到地球全貌时的描述——“完整、浑圆、美丽、小巧”。有些人似乎是站在上帝的角度观看这颗星球,从而得到了一些有关精神与生存环境的教益。作家罗伯特·普尔(Robert Poole)将“蓝色弹珠”称为“一份倡导全球正义的影像宣言”。这张照片激发出建立世界政府,甚至创造一门世界语言的乌托邦设想,其代表之一就是经典的反主流文化刊物《全球概览》(The Whole Earth Catalog)将这幅图片用于杂志封面。最为重要的是,这张图片似乎在展示地球是一个独立的统一整体。正如阿波罗号宇航员拉塞尔(拉斯蒂)·施韦卡特(Russell[‘Rusty’]Schweickart)所说,这个图像所传达的是: 全局最为重要,地球是一个整体,它如此美丽。你期望自己可以两只手各牵一个人,他们可以是各种冲突中互不相让的对立方,然后对他们说:“看,从这个角度看地球,看着它,究竟什么是重要的呢?” 即使在这张照片问世之后,也没有人从这个角度亲眼观看过地球,但我们中的大多数人认为通过“蓝色弹珠”,我们知道了地球的样子。 而现在,从特定视点观看到的那个“大同世界”已经遥不可及。在“蓝色弹珠”这幅图片拍摄后的四十年里,世界发生了四个重要的变化。今天的世界是“年轻的”“城市化的”“网络化的”“炙热的”。2008年是这四个标志性特征的分水岭。在这一年,城市人口数量有史以来首次超过了农村人口。以巴西这……专业人士在抱怨每天24小时、每周7天的工作环境(即这些数码产品使得人们不在工作时间内也要处理工作事务),但是在中国,制造这些数码产品的工人每天的工作预期是11小时,必要时,还要在这个工作时长的基础上加班,每个月平均只能休息一天。以时间为基础的媒介是一股新兴力量,这些媒介创造了上百万的时间碎片(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照片或者视频),这些碎片的规格还不断缩减,比如视频App Vine上的6秒钟视频。从19世纪的照片到今天充斥在我们周围的各种静态、动态图像,这些以时间为基础的媒介所围绕的(中心任务)就是去尝试捕捉变化本身。 在2010年,艺术家克里斯蒂安·马克雷(Chrisdan Marclay)制作了一个非常特别的装置作品,名叫《时钟》(The Clock)。这件作品是用蒙太奇手法剪辑的电影,时长24小时,整个作品都在讲述、展示时间,所以作品本身就是一个计时器。能制作这样一个大型的关于时间的蒙太奇剪辑,这一事实本身就表明现代视觉媒介是以时间为基础的。我们为绘画作品标注一个特定的时间,这个时间是作品完成的时间,但是这个时间并不能告知我们这幅画到底画了多久。一张照片通常就是一个瞬间,这个瞬间也许可以准确知晓,也许不可以。今天,尽管时间并没有以可见的方式记录在数码图像中,但这些数码设备都是有时间戳的,时间是它们元数据库中的一部分。至少在“当下”“处于永远在变化的当下”成为全球城市空间里的显著标志,我们似乎在用这些以时间为基础的媒介记录并释放我们对时间本身的焦虑。 从火车到网络,所有的一切都在加速,在过去的两个世纪,我们燃烧了有机物遗骸经过数百万年时间转化成的化石燃料,而最近三十五年的能源消耗则更甚。这种对千年物质的燃烧已经对深时(即前第四纪)造成了损害。随着冰帽融化,被冻结在其中的几十万年前的空气释放到大气层中。你可以说,时光之旅简单到就是呼吸这些日子的空气,至少在分子层面上这是成立的。整个行星系统,从岩石到大气层的最高处都已经混乱,并且即使我们从明天开始就停止所有排放,这种混乱持续的时间也将比人类诞生至今的历史还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