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怀特黑德并没有言及现实,但他其实是以小说的方式重现黑奴制度的黑暗,考量当下美国民主制度的核心价值
美国作家科尔森·怀特黑德的《地下铁道》,是一部描述黑奴从南部逃亡到北部寻求自由的长篇小说——悲凉、惨烈、恐怖,几乎贯穿了整个美国黑奴制度的历史,而小说写及的内容,则以大量令人毛骨悚然的细节,最大可能地还原了19世纪美国内战爆发之前,生活在南方种植园里的黑奴受欺压、遭凌辱的真实场景。作者一方面深刻揭露了黑奴制度的残暴与黑暗,另一方面告诉我们,尽管奴隶主的残忍没有底线,但黑奴们追求自由的愿望和勇气却从来未曾消失。
所谓“地下铁道”,原指19世纪美国废奴运动中的秘密路线网络和黑奴避难所,它既是一个真实的存在,又是一个虚拟的隐喻——它曾经帮助大量南方非裔奴隶成功逃往自由州和加拿大,它又有着“应许之地”“约旦河”等各种不同的称谓:其中,帮助奴隶寻找铁路的人叫做“代理人”,引导奴隶逃亡的人叫做“售票员”,奴隶藏匿的地点叫做“车站”,逃亡的奴隶被称作“乘客”或者“货物”……怀特黑德正是以这条既真实、又虚拟的地下铁道为线索,并将其想象成为一条现实中真实存在的铁路网络,来讲述黑奴们惊险逃亡的过程。
怀特黑德笔下的科拉是一个“第三代”黑奴,她的母亲梅布尔是那个地区黑奴中为数不多的成功逃亡者之一。科拉继承了母亲的个性与勇气,她曾经多次亲眼目睹许多男奴被吊死在树上,尸体留给秃鹫和乌鸦饱餐;她也早已习惯了同伴们在她的身边逝去,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到了冬天,没有谁的名字还会给人记住,她们留下的印记着实太浅”;她曾经看到过自己的同伴被九尾鞭打得皮开肉绽,还看到过一个逃跑的奴隶被抓回来,“被当作玩具被种植园来客各自鞭打,最后被阉割并被淋上油活活烧死”。科拉明白,生活在这种极端的环境里,倔强和顽强才是保障生存的前提,她知道自己在苦难等级次序中的位置,但在她的内心深处,却一直埋藏着一颗追求自由的种子,一旦时机成熟,这颗种子就会生根发芽,并最终结出果实。
在接受奥普拉读书俱乐部的采访时,怀特黑德这样说道:“若我不是已经身为人父,我可能不会写成这样一本书。当我自己有了妻子和儿女,我才能真正意识到黑奴制度的残酷之处——它对于家庭的摧残。”的确,黑奴制度的恶劣,即在于对黑奴的非人化,黑奴只是某些白人的一种财产、一种物品、一种干活的工具,黑奴被当作“物”卖来卖去,等待他们的只有无休止的工作和肉体的摧残。身为一名黑奴,白人会吃掉你,而为了争夺生存的资源和权力,有色人的同胞同样会把你生吞活剥,这就注定了黑奴一生的悲剧,因为这不仅意味着黑奴任人宰割的命运,同时,也意味着“可能某天你从田间摘棉花回来,就会发现自己的孩子被带走了,你的丈夫不见了,你的母亲也消失了”,一个完整的黑奴家庭就此破裂成碎片,天地之间突然只剩下你孤零零的一个人……
单就故事而言,《地下铁道》无疑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然而,在写作手法上,怀特黑德却将现实与幻想巧妙地糅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种充满张力、富有诗意的阅读效果,这使得整部小说带有一些寓言的色彩,具备了一定的象征意义——黑奴制度固然已经成为历史,黑奴制度之于美国社会的影响却远未消失,尽管怀特黑德并没有言及现实,但他其实是以小说的方式重现黑奴制度的黑暗,考量当下美国民主制度的核心价值。正如奥普拉·温弗瑞所言:“它只是创造出空间,让那些思想和感受自由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