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的上海,是一个高度复杂的国际化场域。新旧矛盾“彼此交织,诡谲多变,使上海的这段历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有经济角力,有观念与权益之争,有正义与邪恶的较量,有明争,有暗战,有不屈,也有阴谋与背叛,可以说二战中的上海展开的就是一场全球仅见的微型世界大战”。
3月15日,“战争记忆与记忆战争——《战时上海丛书》出版座谈会”在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会议室召开。
所谓“战时上海”,指的就是1937-1945年间的上海。这一时期的上海史,在国内外学界都颇受关注。
周武研究员指出,中日之间的战争尽管在七十年前已经结束了,但关于战争记忆的解读却存在巨大分歧,从战争结束的那一天起到现在都未结束。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王健教授在发言中表示,“战时上海”是近代上海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
自1843年开埠以后,上海即成为一座国际化都市,而至1943年汪伪政府收回租界,这一百年中,“战时”可以说是上海作为国际化都市的最后阶段。而中日之间因战争而起的民族主义趋势也在这一阶段压过国际化的趋势,成为上海这座城市在这一阶段的特征。
另外,这一百年间,战争对上海这座城市有着难以估量的重要影响,从小刀会起义、太平天国战争,到北伐、抗战、国共内战,无一不对上海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起到塑造作用。
 与会专家学者合影留念 上海社科院研究员、近代上海史创新学科首席专家周武主编的《二战中的上海》特别值得关注。“胜利庆典”、“上海审判”、“战后日本对华赔偿”等专题都是此前罕有研究的。比如,人人皆知东京审判、纽伦堡审判、南京审判,却未必听闻上海审判。再如,战后日本赔偿是个错综复杂的问题,本书拿出专章篇幅,以上海为视角,力求全方位呈现战后日本对华赔偿的实施过程,想必会给读者带来不少启发。
而日本大学教授高纲博文主编的《战时上海(1937—1945)》是日本上海史研究会的首部中文译作。该书基本上围绕“‘国际都市’上海的支配与变容”、“战时上海的都市文化”、“抵抗、协力、灰色地带”三个主题展开,叙述了日本占领之下上海的历史真相及当时的众生百态。高纲教授在座谈会上表示,由于日文原著是2005年出版的,这次译成中文,未能收入日本近些年的研究成果,实属遗憾。但这部论文集对一些问题做了详尽的考证,“其中不少内容是此前中国历史学者忽略或研究不多的”,而且中文版“完整呈现了原作译文,供学界研究参考”。
 已出版的“战时上海”系列《二战中的上海》《战时上海(1937-1945)》 “战时上海”丛书还将会翻译出版叶文心主编的《战时上海》(Wartime Shanghai)和安克强、叶文心共同主编的《旭日东升旗下:日本占领下的上海》(In the shadow of the rising sun:Shanghai under Japanese occupation),前者全面考察了中日战争对上海社会的影响,后者收入了一些重要的论文,涉及战时经济变迁、通敌活动、劳工运动、租界归还、战时电影等主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