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小说书写非洲民族史的恩古吉·瓦·提安哥

    《一粒麦种》写于恩古吉留学利兹大学期间。在那里,他发现了加勒比海英语文学这个宝库,进行了认真研读;他折服于加勒比海地区的著名思想家法侬对殖民地小资产阶级的深刻分析,但又接受了毛泽东的阶级斗争学说。《一粒麦种》覆盖的时间只是独立庆典前的四天, 然而,通过不断的倒叙穿插,作者把自“茅茅运动”以来的十年历史呈现在读者面前。恩古吉借用意识流的创作手法,心理描写细致,人物性格刻画入微,张弛有度。故事一开头就提出一个问题:谁出卖了自由战士基希卡?但是迟迟不予回答,制造了一个贯穿全书的悬念。这部作品比前两部小说的内容更加丰富,艺术上也更加成熟。

    1975年恩古吉应当时苏联作家协会的邀请,访问了苏联,在雅尔塔完成了小说《血染的花瓣》,两年后发表。故事通过乡村的工业化过程折射出独立后肯尼亚的基本社会问题,同时也影射了非洲在被纳入世界经济体系过程中的若干问题:新修的泛非公路从肯尼亚莫罗戈村穿过,使这个村在12年中从一个饱受缺水之苦的地方变成了繁华的城镇。其中获利最大的是跨国公司,其次是新老殖民主义者的帮办,而下层人民的生活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改善。故事的结构上承《一粒麦种》,然而更有侦探小说特点。在镇上的三个财东突然丧命于一场火灾后,四个主要角色——小学教师穆尼纳、妓女万贾、工会活动家卡伦加、小酒店老板阿布杜拉——被当作犯罪嫌疑人拘捕。作者没有直接述说对案件的调查,而是通过书中各个人物回顾片段的连缀,逐步揭示出几个主要角色和村镇的历史,

    直到最后,才点明事件的起因和行为者。小说深刻暴露了本国官僚资本同国际帝国主义资本的联系,以及他们勾结在一起对民族经济实行压迫和侵夺的丑恶面目。

    在如何看待创作中使用英语的问题上,恩古吉曾认为是不得不为之之举,历来持保留态度。但写到《血染的花瓣》时,他突然决定向民族语言回归,书中借用了不少吉库尤语诗歌和斯瓦西里语词。在接触了马列主义,尤其是学习了毛泽东思想后,他更进一步思考起为谁所创作和为谁所利用的问题。1977年以后他放弃英语,直接采用母语——吉库尤语进行文学创作,试图更好地用作品去教育、团结、组织发动普通吉库尤人民起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他甚至创办了一份吉库尤语的文学创作兼社会批评杂志,成为吉库尤语文学的奠基人。与此同时,他本人,或请人也把自己的新作品翻译成英文出版,使之继续保持了在非洲和全球的影响。

    恩古吉的剧作不多,但是代表了肯尼亚和东非的最高水平;其文论与政论相结合,把法侬、赛舍尔、威尔逊等第一代加勒比海思想家反对殖民主义的理论推向新的高度,引起国际舆论的高度重视。

    由于政治和健康原因,最近15年恩古吉和阿契贝一样旅居美国,并且在纽约州的大学工作。但是他们都一再声称绝不会去写与美国有关的作品,其原因部分如阿契贝所言:美国的作家太多,非洲的作家太少;而恩古吉更坚持认为,文学应该反哺滋养它的土地和人民。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