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亚的恩古吉(1938)是继阿契贝后,影响最大的非洲黑人作家。
恩古吉出生于内罗毕附近,父母为雇农。先后接受过民族语文和英语教育,后来入英国人在其东非托管地开办的第一所大学——马凯雷雷大学(现属乌干达),先习经济,后转文学,1964年毕业,从事新闻工作;旋即入英国利兹大学续修文学。1967年他回国到内罗毕大学工作,改英国文学系为非洲文学和语言系。1982年以后流亡欧洲,现于美国居住。恩古吉既是小说家,又是剧作家和政论家。发表过长篇小说《孩子,你别哭》、《大河两岸》、《一粒麦种》、《血染的花瓣》、《十字架上的恶魔》、《马蒂加里》等,还有短篇小说集、剧作《黑隐士》等,以及政论集《回归》、《扣押:作家狱中日记》、《政治漩涡中的作家们》、《清除头脑里的殖民主义毒素》、《置换中心:为文化自由而斗争》、《笔尖、枪尖、与梦想》等。
恩古吉师法阿契贝,擅用小说书写自己民族的近现代史。《大河两岸》发生于20世纪20年代,围绕是否继续给少女施行割礼,恪守传统和皈依了上帝的两个吉库尤村子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主人公瓦伊亚吉的父亲是氏族里的先知,预见到白人即将得势,把他送进教会学校读书。但瓦伊亚吉学完后依旧回到村里,为吉库尤人办起独立学校,由于工作出色,被人们当作救星。他主张“教育救国”,代表的是由受过教育者组成的弱小的中间力量。大河两岸基本的社会力量一个是由瓦伊亚吉的同村人卡波尼领导的传统派,另外一个是以居住在对岸的约苏亚为首的白人派。两派的形成和斗争都是由白人入主非洲造成的。作者使用大量的篇幅叙述瓦伊亚吉的工作和生活。瓦伊亚吉本人是两种传统的产物,这一点决定了他在两种势力之间徘徊:一方面努力维护民族传统,另一方面又追求西方式的自由恋爱,结果陷入了与两方面的冲突,最后堕入绝境。作者意在表明,殖民主义造成了非洲的分裂,在民族斗争的大是大非面前,绝无中间道路可走。《大河两岸》的篇幅十分短小,但是仅其标题就寓意深远。用恩古吉自己的话来说,霍尼亚河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存在,它把信教和不信教的两个村落分开,也把它们联系在一起。
英国人控制了尼日利亚和非洲大多数殖民地的政治与经济,他们剥削这里的人民并攫取资源。在其东非托管地,他们抢占了吉库尤人43250平方千米的膏腴之地,然后分割出售给本国和欧洲部分国家公民,最终形成了一个由移民组成的殖民地,致使那些世世代代居住在这块土地上的人反倒成了“擅入者”,不得不流亡他乡,或者靠向白人出卖劳力过活,从而造成这里的民族矛盾特别尖锐——失去了土地的吉库尤人民不断掀起讨还土地的斗争,最终演变成武装斗争。历史上称此运动为“茅茅运动”。恩古吉的一家就是所谓的擅入者,哥哥因此参加了游击队,母亲被拘留拷打,房子被烧毁。恩古吉的一生都怀有强烈的“茅茅情结”,从《孩子,你别哭》开始,他就不断地以“茅茅运动”为背景创作,他的政论作品也经常回到这一点上来。小说《孩子,你别哭》通过一位少年的眼睛重新看“茅茅运动”,具有浓厚的自传性质。乍看故事的讲述者恩约罗格与青梅竹马的女友姆韦哈吉的爱情似乎是小说的主线,其实,小说的轴心是土地问题和“茅茅运动”。与恩古吉第一部作品不同的是,在那里瓦伊亚吉必须跨越信仰的障碍,在这里恩约罗格必须跨越阶级的障碍。推进小说情节发展的主要有四个人物:恩约罗格的父亲、失地农民恩戈索,其兄、二战退伍兵、在内罗毕当工人的波罗,富有的黑人农场主贾科波,英国一战退伍兵、农场主霍尔兰斯。他们对生活的态度通过土地关系和“茅茅运动”充分表现出来:波罗进入密林,成为民族解放战士;恩戈索及其家人对运动的态度逐渐变化,由旁观到同情和支持,并且最终选择了同殖民主义者作面对面的斗争;贾科波先前靠当买办致富,在事件中则为虎作伥;霍尔兰斯当上了地方长官,疯狂镇压起义,双手沾满了起义者和人民的鲜血。最后两人均被波罗处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