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似乎是要告诉读者,艾默里思考人生的结果是会在将来某一天成为一个社会主义者,因为“艾默里心中萌生强烈的愿望想要给别人安全感”,(小说第一五六页)“社会主义是我知道的唯一解决问题的万全之策”。(第一六二页)他说:“假如活着不是追求渴望实现的目标,那么生活就是非常发噱的游戏”。(第一六三页)最后小说就是以他一句充满自信的话结束的:“我了解自己,但是仅此而已。”同时也给读者留下充分想象的空间。 三 小说《人间天堂》明白地分三个部分,记录艾默里成长的三个阶段。
第一卷,“爱空想的自负者”,共四章,从男主人公的家庭写到他大学参军,是立志要成为一个作家的大学生的奋斗经历,作者用抒情的笔触描写了充满幻想的大学生活。
“插曲:一九一七年五月至一九一九年二月”,这是小说第二部分。菲茨杰拉德参过军,但是他参加的部队还在长岛呆着,战争就结束了,因此他并没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实际体验。不过这一部分,包括两封信,一首诗,一首挽歌,写的是艾默里参军以及战后人生道路的规划,补救了作者没有战争经历的缺憾。“插曲”承前启后,使小说的修改没有留下斧凿痕迹。
第二卷,“一个重要人物获得的教育”——战争以及生活给予年轻一代的“教育”,共五章,应该就是作者没有发表过的剧本、短篇小说和诗歌为基础改写的。艾默里从一个“有个性的人”开始成长,接受了生活的教育,成了一个“重要的人”。第一章是三幕剧(我们曾在小说里读到诗歌,读到书信,读到日记,读到哲学著作,这一回我们读到了剧本),是用人物语言描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美国社会的变化以及抒发作者对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时尚、婚姻、财富的看法,人物形象逼真,富有个性,观点鲜明,语言简洁。第三章是另一种类型的恋爱,写的是一个冲破传统束缚的女性的苦恼;第四章,“鄙视一切的牺牲”,写的是一个社会生活故事,以及艾默里为了朋友挺身而出的机智,艾默里似乎已经成熟;第五章写的是艾默里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艾默里很孤独——他从一个狭小围场走出来,进入了一个巨大的迷宫。”(见小说第一五五页)
尤其是第五章,作者的创作方法显然不同,我们可以读到在纽约第五大道上,在濛濛细雨中,在公共汽车的车顶座位上的一个人(而不是两个人)的“对话”;在通向普林斯顿的乡间公路上,坐在大学同学、在法国阵亡的杰西·菲伦比的父亲的车子上的谈话;以及在午夜望着普林斯顿大学依旧亮着灯光的窗户发出的感叹,“昔日的精神在新的一代人心头萦绕”。其实这些都是艾默里的“意识”。
尽管有人说这部小说是大学生活的日记,是菲茨杰拉德的作品选集,译者倒认为小说形式新颖,给人清新之感,语言流畅,读来引人入胜。
《人间天堂》是用优美的文字风格抒写与我们相隔遥远(无论在空间还是在时间上)的年轻一代人,然而我们仍旧觉得很近,因为这部小说是“一面镜子”,可以照见我们自己、照见我们周围的人、照见我们的生活,不过我们不会因此“复制”那样的生活。
金绍禹 二○○九年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