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能认命,农民为何要进城?——中国作家北大讲坛:东西与《篡改的命》

    12月11日,由中国作协创研部、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北师大国际写作中心、腾讯文化联合主办的“中国作家北大讲坛:东西与《篡改的命》”,在北大举行。李敬泽、何向阳、陈晓明、张清华、张柠、杨庆祥、李云雷、饶翔、丛治辰等文学评论家出席并参与研讨。

    东西,原名田代琳,其《没有语言的生活》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根据该小说改编的电影《天上的恋人》获第十五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此次东西带来长篇小说《篡改的命》,讲述一名叫汪长尺的农村高三青年毕业生因高考填报上的“失误”(最后揭开真相是被冒名顶替)而导致命运的不断受挫,到最后不惜作为“影子父亲”将自己的儿子送给富人亦是仇人,以此来换取下一代命运的重写。谈及这部作品东西称:“写完这个小说之后,很多人看过之后说很绝望、悲伤。但是我又记得有人说了一句话,没有绝望的人是不会热爱生活的,所以实际上一个特别热爱生活的人,才会写出绝望”。

    针对这部作品,与会的专家、学者在会议上下午分别围绕“当下现实与小说创作”与“城乡冲突与小说艺术的自觉”为主题,展开交流与研讨,其中许多真知灼见(按发言顺序):

    1、城乡已经不足以概括《篡改的命
                                                        ——何向阳(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

    1996年东西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耳光响亮》,2005出版了《后悔录》,现在出版了这本《篡改的命》,十年磨一剑,三十年三部长篇。

    相对于现在这样一个快速时代,十年能够写这样一部长篇,也就是今天我们讨论的《篡改的命》,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东西也在他的后记当中写到,说他也不是想学曹雪芹的慢节奏,但是他也强调了他是想等等。

    我觉得东西是当代文学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作家,他对社会问题对人性的关注,包括今天我们谈的城乡的冲突,二元对立的这样一种关注。但我觉得这个城乡已经不足以概括《篡改的命》,好像它已经突破了这样的二元的关系,已经走入了更深的,对于人类的这样一个命运的关怀。也可以说是现实关怀,当然也可以说是一种终极关怀,我觉得在这里面,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切入。这样一个看似简单但又丰富又复杂的文本叙事,里面讲述了三代人的故事,这三代人一直要到城市里去,当然最后用了一种特别的方式进入了城市。也就是用了一种“转基因”的方式。

    这是怎样一个进入的过程和进入的结果,是怎么一种辛酸,值得大家去思考。所以我看了最感动的一个细节,就是人死要之后,那些村民在一起说“到哪里托生,到城里到城里。”我看了很感动,我觉得这个非常顽强的(当然最后确实是在城里)老板最后生出来的孩子,最后到底是不是他转世托生的,确实让人很流泪,很痛苦。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