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小孩以后,断断续续读过不少家教类的书籍,想从中吸取些经验, 学习如何带好小孩,如何做好家长。这些书带给我不同的感动,伴我走出了不同时期的育儿困惑,其中令我感到收获最大、得益最深的,首推尹建莉女士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据说这本书现在销量已经突破500万册,创造了中国家教图书的神话。
该书2009年1月出版,我是在2009年3月份买的,也算是第一时间收入囊中了。尹建莉是一位好老师,也是一位好妈妈,她在这本书中,就孩子成长中的种种问题写了很多细节,也给出了很多方法。这些方法的可操作性极强,并且透过方法,你会发现它们其实都是建立在一些共同的教育理念上 的,不像有的家教书,读的时候觉得句句在理,放下书却觉得什么也不会。 这些理念就像一把钥匙,可以打开通向孩子的心门,让你明白孩子需要的是什么,让你知道在面对孩子时应该怎么做。
读这本书时我的女儿只有一岁多,对于书中谈到的许多事例,自己还没有切身经历过,但也正因为这样,自己幸运地在还算早的时候得到了正确的 指引,许多原则和方法在女儿逐渐成长的过程中得以运用,使自己少走了弯 路,确实是受益匪浅。
这本书非常容易读,全书七章,每章围绕一个主题,都是以案例的形式,从一个个真实的小故事(通常是关于作者女儿的真实故事)引出作者想 要阐明的道理,每篇文章既相互独立,又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你可以从头到 尾一口气读完,也可以随便翻开一篇文章阅读。但内容的浅显易懂并不代表 它不是一本有深度的书,这本书读一遍是不够的,它是常读常新的,因为你的孩子在一天天长大,你过一段时间再来看一遍这些文章,与孩子的成长点滴互相印证,你又会有许多新的感悟。而且,你在新的阅读中,会更加深刻 地透过故事领略背后的教育原理,并且意识到这些原理其实是相同或相通的。
对于作者提出的教育原则和操作方法,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样几点:
1.自己带孩子,重视和孩子相处,舍得花时间陪伴孩子。不妨摘录几条书中关于这一点的论述,当年曾深深地打动我:自己不带孩子就是渎职。现代家庭教育中一个很大的问题是,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 不要把孩子轻易送回老家,让老人或亲戚帮着带。要尽量想办法把孩子留在自己身边,最好能天天见到孩子。 即使你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也要注意,不要心里只装着工作和社交,仅仅拿出所剩无几的精力和时间的边角料来分配给孩子。不要对孩子的需求 漫不经心,要认真对待和孩子相处这回事,不要让你的孩子置身于精致的房 间,却成为精神上的“留守儿童”。
把养育孩子的责任推出去,这种教养方式对儿童的损害不会立即呈现, 但孩子不会白白作出牺牲和让步,任何不良的成长过程都会在他的生命中留 下痕迹,成为日后影响他生命质量的一个病灶,同时也给整个家庭带来好多麻烦。
庆幸自己坚持按照这条原则去做了。没有图自己的方便将女儿送给老人带,也没有在老人来帮忙的时候,自己当甩手掌柜,而是让他们充分享受 “下班”后的闲暇。女儿最黏人的那段时期,我洗衣服、炒菜、上厕所她都 要跟在旁边看着,从她的角度想想也是啊,等了一天终于等到妈妈回来了, 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宝贵的,待在妈妈身边看妈妈忙忙碌碌也是一种幸福啊。 虽然疲惫,但是看到孩子的心智和情感健康发展,感受到她对父母的爱和依 恋,这就是最大的回报了。记得女儿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问她:今天有没 有想妈妈呀?女儿说:想了。又问:什么时候想的?女儿说:你还没走就开 始想了。还有一次,女儿两三岁的时候,爸爸买了一箱梨回家,女儿在旁边 看爸爸把箱子打开,然后她探头查看,伸手拿了一个包装严密的香梨出来, 递给我说“妈妈你吃一个吧”。
2.实事求是,顺其自然。我相信天下的父母在新生命降生之前,都只有一个最单纯朴素的愿望:希望他不要缺胳膊少腿,健康就好。只是在后 来,周围的压力加上自己的虚浮和焦虑,让父母们一步步背离了自己最初的愿望:希望他考试第一名,希望他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希望他考上重点大 学……看看现在多少孩子做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兴趣班,真是辛苦的童年。
对此,作者说:虚荣的家长累坏了自己,也坑了孩子。 我希望我能做到这条原则,家长做到了,孩子自然就能做到,身教重于言传。 我希望孩子是出色的,但我同时也接纳她的平庸,唯愿她有快乐的童年,这才是我最在意的追求。
3.培养阅读习惯,做到无功利地阅读。书中批判了长期以来教孩子单个单个认生字的错误方法,并且通过真实的案例指出,让孩子识字其实不难:从我第一次拿起一本书给她讲故事时,就不“讲”,而是“读”。即不把故事内容转化成口语或“儿语”,完全按书上文字,一字字给她讲。
把学习生字融汇在日常生活中,建立在大量的阅读基础上,是非常有效的教育方法。不仅孩子学起来轻松,大人实际上也轻松,事半功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