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忌的快乐

  饭后上床,例来是养生之大忌。然只是卧床,并不涉及性行为,否则罪上加罪,十恶不赦。
    古人云:“饮食而卧,乃生百病。”西医也认为,饮食而卧既不利于消化,久而久之就会诱发胃病、肠炎等。另外,进餐后人体消化道的血液循环旺盛,脑部血流相对减少,加上睡眠静止不动,会加重脑局部供血不足。故“饭后之睡”非但不利健康,甚至有一定的危险性。
    另外,饭后上床更是导致发胖的重要诱因,俗话说:“饭后躺一躺,不长半斤长四两”。类似的实战应用,见《红楼梦》第二十回 《王熙凤正言弹妒意 林黛玉俏语谑娇音》:“话说宝玉在林黛玉房中说'耗子精'宝钗撞来,讽刺宝玉元宵不知'绿蜡'之典,三人正在房中互相讥刺取笑。那宝玉正恐黛玉饭后贪眠,一时存了食,或夜间走了困,皆非保养身体之法,幸而宝钗走来,大家谈笑,那林黛玉方不欲睡,自己才放了心。”
    在批评了两种“皆非保养身体之法”的养生常识的同时,曹雪芹可能在无意间破了饭后上床的玄机:“饭后贪眠”--同样是个“贪”,不过“贪眠”和“贪食”的那个“贪”字,与“贪官”的那个“贪”字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后者涉及到法律和政治道德,前者则多半来自于人体的天然生理需要。事实上,“饭后贪眠”这种生理需要并不只像林黛玉那样体弱多病的金枝玉叶才有,饱食之后,大多数的生理正常者或多或少都会产生这种反应。对于上班族来说,午饭之后的那种恹恹欲睡有多么难顶,大家心知肚明。医生说,导致饭后贪眠的原因可能与食物本身有关,包括米饭、意粉、面包、水果、根类疏菜等等在内的高碳水化合物食物,有助于身体内的五羟色胺的提高,进而产生想睡的欲望。              
    如果一定要在饱餐之后与睡思做殊死的搏斗,不妨多吃高蛋白质食物,因为已有研究证明,高蛋白质食物具有降解五羟色胺的作用,可以提神,可以抵抗睡魔的急Call。
    不过这样一来,我们却又携带着大量的高蛋白质食物进入了健康饮食的禁区。真个是动辄得咎,不知怎生是好。
    至少在我个人看来,面对往往在饭后袭来的强大睡魔,与其负隅顽抗,不如举手投降--乖乖地顺从自然的呼唤,让自己摊平在床上,或者想方设法地歪着。有条件要睡,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睡。长短不拘,深浅勿论。关于饭后而眠的幸福感受,我就不想多说了。其乐无穷之事很可能包括与天斗与地斗与自己斗,不过你决不能说服我相信放弃和顺从就不是幸福的另一个源泉。与其养生,不如顺生。
    实事求是地说,包括睡觉和走路在内的种种“饭后学问题”,其实归根结底皆出自于“饱餐”二字。所谓“食不过饱,饮不过多”,几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饱餐才是百病之源。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到了明代,我们已经进一步发展出一种异常偏激的理念,把“饭后学”推向了走火入魔的境界:即为了避免饭后的种种麻烦,非但不可以吃饱,而且最好别吃。见《菜根谭》:“饱后思味,则浓淡之境都消色后思淫,则男女之见尽绝。故人当以事后之悔,悟破临事之痴迷,则性定而动无不正。”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然而话虽如此,不过,在我辈酒囊饭袋看来,一个人要是为了“养生”或者时刻保持“性定”,竟然搞到连饭都不能吃或者不许自己吃饱,做人还有什么意思?这“生”又有什么好养的呢?我相信“求生”及“养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性,与此同时,自我毁灭也不能排除是对于这种本性一种下意识的反弹。当然这些东西说起来都有点玄。归根结底,我们大部分人都习惯于听从的指令,惟有“懒惰”二字。饱食之后,一种油然而生的慵懒就像清晨的露水那样浸透了人体的每一个毛孔和每一个关节,它是如此地舒服,如此地难以抗拒。道德训诫和医学箴言一方面使我们在此刻因“堕落”而自责,同时也因同样的理由而使快乐倍增。
    说老实话,公共场所禁烟的普遍推行,一方面无疑让我感受到极大的不便和自责,另一方面,正是因为“禁烟区”或“非吸烟区”这种人为的限制性场所的出现,在禁烟区吸烟,却使我获得了禁烟政策普遍推行之前所难以感受到的匪夷所思的乐趣。禁忌是快乐的灭火器,然而从这个容器里喷射出来的,有时却是快乐的助燃剂。在不断追求快乐的同时又不断制造禁忌,很像是人类的一种集体S&M行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