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主联合政府创建了中国多党合作的政治历史条件
政党政治是近代民主政治的主要标志之一,抗日民主运动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政党政治的发展。首先,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放弃分裂内战政策,开始容纳共产党和其他社会力量实行全国抗战,并表现某些开放党禁、实行民主的姿态,对国内政治的开放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共产党通过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走出了狭小的地域,扩大了在国内外的政治影响力。作为“第三势力”的民主党派也得到比较大的发展。1941年3月成立的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提出了抗战到底、加强团结、保证人权、结束党治、革新内政等根本调整党派间不协调关系的民主政纲。在中共南方局及周恩来、廖承志的帮助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首先在香港建立机构,正式创办机关报《光明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成立,标志国内民主运动新生力量的崛起,有力地推动了大后方民主运动的发展。
争取政治民主和各党派平等合作,是中共和其他党派与国民党重要政争,而中共于1944年提出的民主联合政府主张则是这个长期政争和国内抗日民主运动发展的结果。由于豫湘桂战役失败,国民党统治的腐败全面暴露,引起国内外各界的强烈不满、谴责和失望,要求改组国民政府和军事统帅机关,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联合政府,实行民主政治,已成为国内外的主流舆论。
1944年6月,李济深、柳亚子、黄旭初等在桂林发起成立桂林文化界抗战动员宣传工作委员会,抨击失败主义,要求国民党当局加强民主,组织民众实行抗战。张澜等在成都成立民主宪政促进会,提出对国事十项主张,包括切实实行约法,尊重人民的自由权利,刷新政治,革除征兵、征税中之弊端,政府用人要选贤与能,全民动员,组织人民,武装人民,等等。
9月15日,中共代表林伯渠在三届三次国民参政会上正式提出立即结束国民党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开各党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事会议, 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一新天下耳目。10月10日,周恩来对民主联合政府问题做了全面阐述。民主联合政府主张,成为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共同的政治纲领,标志中国国内民主运动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联合政府主张的提出,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政权态度的变化。1937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发出《中央关于共产党参加政府问题的决定草案》,对共产党参加当时的国民政府作出严格规定,原则上拒绝参加国民党政府。“在中央没有决定参加中央政府以前,共产党员一般地不得参加地方政府,并不得参加中央的及地方的一切附属于政府行政机关的各种行政会议及委员会。”1944年,中共提出民主联合政府,毛泽东说,“这是一个原则的变化,以前是你的政府,我要人民,九月以后是改组政府,我可参加。联合政府仍然是蒋介石的政府,不过我们入了股,造成了一种条件。”又说,“长期以来找不出一个适当的口号,现在有了联合政府这个口号,很好。联合政府是具体纲领,是统一战线政权的具体形式。”
民主联合政府口号得到国内外民主力量的普遍赞誉。1944年9月19日,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在重庆举行全国代表会议,决定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为中国民主同盟。会议提出的《中国民主同盟纲领(草案)》,主张国家“主权属于人民全体”,“国家应实行宪政,厉行法治”,国会是“代表人民行使主权之最高机关”等。中国民主同盟在原有“三党三派”基础上,吸收了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从而扩大了社会基础,极大地促进了组织的发展与巩固,成为中国民主运动的一支重要生力军。
抗战后期,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为争取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做了巨大努力,并与国民党进行了多次谈判。民主联合政府主张虽然最终没有实现,但它成功构建和预设了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基本模式。更为重要的是,在争取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共同奋斗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历史关系,奠定了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统一战线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历史基础,成为其后政治协商会议及新中国政权建设的先导。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已成为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形式。
四、大国地位的确立,使中国开始以独立外交姿态走向世界
抗日战争实现了中国国家的独立。中国与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废除了,外国人在中国的特权取消了,作为列强殖民统治的重要标志---租界和领事裁判权制度被取消了。台湾在被日本霸占50年后重新回归祖国,中国政府收复台湾、澎湖列岛,重新对台湾行使主权。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将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中国人民通过长期的反侵略战争,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和社会的进步,而且为亚洲和世界的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以及中国人民作出的杰出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望,确立了中国的世界“大国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