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上海》前言

    请上海回答 当年的世界列强在中国大陆好几个城市设立了租界,有广州、天津、大连、武汉、哈尔滨、上海等等城市,为什么上海后来成为了东方的巴黎? 西方人是怎么知道上海海纳百川的?西方人选择上海是偶然还是必然? 上海已经担当了一个世界角色,是否会像暴发户一样无力长久担当? 精英从事高端工作,领取高端薪酬,享受高端生活,为什么更普遍的从事低端工作的上海人还可以心平气和地生活? 这些问题有些怪异,与我们通常的语言思维体系有不小的差异,与我们通常谈论上海的角度有不小的偏差,但是一旦有人如此发问,不得不承认,这些问题,我们或许熟视无睹,或许有过闪念却未及深入地细想。
     一位韩国人向我求证,显然他发问的角度是韩版的。
     上海《旅游时报》主编王路把我介绍给了韩国人姜成勋先生,这也是《旅游时报》与姜成勋之间的一个合作项目。姜成勋所担任董事长的公司,一直在做向韩国人推广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工作。这一次他要专题推介上海,便请《旅游时报》介绍一位熟知上海的上海人与他对话,还要做全程视频录像,向韩国人播放。我就是姜成勋想要对话的“熟知上海的上海人”。王路说,我写过《上海女人》,写过《上海制造》,而且几本书都有很好的反响,她想到的第一人选就是我。
     开初,我以为仅是泛泛说一些外滩石库门大饼油条新天地,要拍的视频,也就是在有上海建筑、市井、风情的画面上,加一些我的画外音和访谈的穿插,配上韩语的字幕。对于我来说,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至少,向外国人介绍上海要比向外地人介绍上海容易得多,因为他们基本不懂上海,就像我基本不懂首尔一样。
     没有想到遇到的是一个中国通。姜成勋一口汉语,来中国二十年,来上海十五年。这种经历,比一个寻常的中国人、甚至比一个寻常的上海人,更加富有探索欲,同时又具有和中国人不一样的思维方式。我和他三次主题对话,漫漫十小时有余。
    他拿出了《上海制造》,见他在书中做了不少笔记,我不免窃喜,看来我的书对姜成勋“开卷有益”。很快,这些笔记都化为他的问题。姜成勋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几乎每一个问题的句式都是一样的:“请问,马老师,为什么……”很容易感受到这一个韩国人血液里的谦和而认真,乃至执著。有些问题并不难,还有一些问题,因为他的视角和思维方式与我不一样,并且他的“韩式汉语”在表达一个理性问题时,难免颠来倒去,我还要验证他的问题指向,纠正他的语法修辞错误,我的脑细胞一定损耗了很多。
     也就是在姜成勋又一次问“为什么是上海”时,我对他说,今年我有一本上海主题的书正在编撰之中,我把它看做是《上海制造》的续篇。我给新书预设了几个书名,其中有一个书名,恰是《为什么是上海》,本来还没有确认,但是被您反复地问“为什么是上海”,我也就把新书书名定下来了:《为什么是上海》。
     这是机缘巧合,也是这一本书想要问的问题,想要回答的问题。
     《上海制造》出版之后,获得的反响远远超出了我的期待,八个月内五次签名售书,数次荣登上海书城的畅销书排行榜。
    每一次与读者交流,总会在“上海制造”上形成焦点访谈。“上海制造”,不仅制造了轻工业产品和诸多消费品,也制造了上海的都市文化,制造了上海的生活气质,制造了这座城市的人。
    所以,“上海制造”是一个文化概念,是上海城市精神的源动力之一,体现了上海一个时代的价值观。
     某天在《新闻晨报》上读到一篇关于“上海制造 ”的文章,作者如此提问:“怀念‘上海制造’时,我们在怀念什么?”我非常喜欢这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它包含了诸多要素:为什么会有“上海制造”而不是其他城市的制造?“上海制造 ”的价值观是什么?“上海制造”制造了什么?而“怀念”两个字似乎有点悲情地慨叹了“上海制造”的远去。
     上海确实具有太多的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于是就会这么问,为什么是上海?有一些事件似乎只能发生在上海,因为它没有在其他地方发生。还有一些事件或许伟大,或许细小,在其他地方同样发生了,但是上海自有其不同的发生、不同的发酵和不同的结局。一代电影明星在上海绽放,旗袍在上海幡然出新,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在上海转动,情人墙在上海的爱情传说……不管是在哪一个年代,总是可以在上海发现这一座城市不同的兴奋点,总是可以在上海发现这一座城市一脉相承的气质。文化艺术的半壁江山,重工业的开创纪元,生活用品的独领风骚。城市管理的井井有条,市井民风的敦厚温良,生活气质的考究高尚……“上海”这两个字,让人憧憬,让人探究,让人回味。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