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巅峰已过, 但诺奖未必不需要他

    5月29日晚,“他依旧吟唱孤独”——村上春树最新短篇小说集《没有女人的男人们》读唱会暨译者见面会(深圳站)在中心书城举行。国内最为知名的“村上译者”、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林少华与深圳读者见面。在活动前,林少华接受了深圳商报记者的独家专访。提到林少华,就难免绑定谈起村上春树,而提到村上春树就更避不开他能否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话题。采访中,林少华非常直率而幽默地表示“这小子赶紧得了吧,我也一劳永逸”,并对“御用翻译”一词提出“抗议”。对于村上给自己带来的影响,林少华坦言“村上既成全了我,也耽误了我”。

    村上的巅峰作品是《奇鸟行状录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以下简称《文化广场》):您翻译村上作品已经40多本了吧?会不会产生疲倦感?

    林少华:这本《没有女人的男人们》是合译的,不算这本,独立翻译村上春树的作品有41本。所谓的审美疲劳,积劳成疾倒也不至于有,这从另一方面说明村上创作还没有明显走下坡路。

    《文化广场》:没有明显走下坡路,那还是有点下坡的?

    林少华:我想他的最佳状态应该已经过去了,任何人都有他的局限性。村上1949年出生,今年66岁了。当然,有人能将良好的创作状态一直保持到晚年,这和艺术家是一回事,靠灵感,灵感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不好说。用村上自己的话说:“才华这东西,它想喷发的时候便自管喷涌,而喷涌完了一曲终了,有些爵士乐歌手、诗人,年纪轻轻就喷涌完了,化为戏剧性的人生,那种人生固然光芒四射,但对我们平常人没有多少参考价值。”

    《文化广场》:那您觉得他最巅峰的是什么时候?

    林少华:巅峰时刻是1994、1995年的《奇鸟行状录》,大江健三郎本来一贯对他采取指责态度,称村上的作品没有社会性,没有担当意识,言外之意是只顾着赚钱了(笑)。但唯独对《奇鸟行状录》不同,甚至还在读卖文学奖颁奖晚会时专门朗读了这本书的一段,并主动和村上握手。对于日本二战期间的黑暗,日本一般采取避讳的态度,但村上在这本书里对其进行直接批判和揭露。也是从这部开始,村上转向描写个人与体制之间的关联性。

    村上未必需要诺奖

    但诺奖有可能需要村上


    《文化广场》:但这之后的书都再没能超越《奇鸟行状录》。

    林少华:无论思想力度还是艺术高度,都没超过这部,我觉得他最得心应手的不是写个人对体制的,他更擅长个人与自己的关系,村上自己在政治上就不够成熟,包括香港占中,傻瓜蛋都知道那事情有多复杂,不是简单的鸡蛋面对高墙的问题,他居然可以那样说。

    《文化广场》:这也是他总是得不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吗?

    林少华:即使在世界范围内,哪个作家能有村上的影响力?米兰昆德拉也未必,至少在中国,知道昆德拉和村上的人数就相差很大。村上未必需要诺奖,但诺贝尔文学奖有可能需要村上。要我说,这两年的诺奖得主也太一般了。我接触过的日本人,都觉得村上得奖是迟早的事,村上跟我交谈时表示不稀罕,因为一旦得了成了公众人物,匿名性得不到保障,以后没有私密生活了,也别想去咖啡馆了。这种想法倒也不是不能理解。

    实际诺奖都是颁给默默地为纯文学贡献的人,并做出资助。村上完全不是这样的。他再拿诺奖,在天理上已经不公正了,因为你小子无论是大众声望还是版税,已经捞得够多了,再给个诺奖,别人还活不活了?(大笑)当然我当他的面不会这么说。

    不过每年到诺奖时间都有好多人让我谈村上,我个人也不胜其烦了,心想这小子赶紧得了吧,我也一劳永逸。

    我对“御用”一词提出抗议

    《文化广场》:现在一提到村上就想到您,您对于这种绑定怎么看。

    林少华:我对“御用”的说法提出抗议,“御用”本来就是贬义词,居高临下,好像村上是皇帝我是村民(笑)。当然,这也说明大家喜欢“林家铺子”的翻译。其实我一共翻译了七八十本,只有一半是村上的作品,还译有片山恭一、川端康成的《雪国》、《伊豆舞女》等等。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