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不是孤立的问题|浅谈欧美环保制度的演化

    编者注: 关于PX,你知道这些吗?



    昨天是清明小长假最后一天,而就在昨晚18时56分左右,福建漳州古雷PX化工厂发生爆炸,其引发的震动甚至将距离爆炸中心一公里之外的加油站便利店的玻璃全部震碎。而它带给人们的心理震动,恐怕更要大上好多倍。联想到近几年关于沿海很多城市的居民,对在自己居住的家园要上马各种PX项目时发出的“不”,在为我们的环保意识大大增强,能够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为了子孙后代的生活环境勇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而称赞时,还是要问一声,作环保,究竟是个怎样的事业?

    环保,说到底是为了把会影响自己甚至是自己身后几代人生活的那些事情作到前头,这个可持续的概念,绝不能简简单单说是谁谁谁该做,然后就能作起来的。就目前国内的情况来说,似乎反应最快最强的还是民间环保组织或者民众本身。上个月柴静的《穹顶之下》所引发的巨大效应就是最好的例证。但是,当大量的非官方机构、无数的民众在一个很长的时间段发出持续的声音之后,官方应该在其后如何起到推动作用?整个欧美国家,在由蕾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揭开现代环保运动的那一页开始,经过几十年的时间,“环保”已经融入了整个国家、整个社会的潜意识,甚至“反环保”一定程度上也开始被人们容忍,能够理性地进行一番讨论的时候,国内的环保路应该如何尽快走上正轨?与大家分享一篇刘淄川老师的文,以了解“环保”这件事在欧美走过的大致道路。希望能对我们有所启迪。

    一个在环境生态上可持续的社会的生成,必然包含对社会组织方式的重新塑造,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环保永远不是靠简单地呼吁政府治理环境,或者孤立的个人改变生活方式就能搞定的,而是需要系统性的解决。

    迎头相撞的生态危机

    1954年3月1日,一声闷响震动了太平洋上的比基尼环礁,美国在这里秘密进行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氢弹爆炸试验。这场试验污染了周边海域,导致一艘正在附近航行的日本渔船船员受影响染病,从而在几年前刚遭到原子弹轰炸的日本激起反核运动。不仅如此,这场试验同时也迫使马绍尔群岛上的居民大举迁移,这些岛民的遭遇得到了环保主义者的同情,预示着美国环保运动的即将兴起。不过,与同一时期发生在苏联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事故中那些被忽视、甚至被遗忘的受害者相比,他们还相对幸运。

    在那个时代,地球许多角落的人们都开始认识到,环境问题正在成为社会发展迎头撞上的一场致命挑战。1952年,一场大雾降临英国首都伦敦。事后不久,英国政府发布的卫生报告估计,有4000人因烟雾而提前死亡,大多数死者是幼儿或者老人,另有10万人因烟雾而感染疾病。当时一份报告说:“即使在这个因浓雾而臭名昭著的城市,人们对此事有超乎寻常的严重性也达成了共识。”

    幸运的是,社会对于这场新的挑战,迅速做出了应对举动。在公众和政治力量的推动下,1956年,英国出台了《清洁空气法》,在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设立“无烟区”,规定在这些区域里只能使用经法律许可的燃料,例如无烟煤,否则即是犯罪行为。1990年英国制定《环境保护法》,规定环境署和市镇当局都有责任确保企业使用可以获得最佳的清洁生产技术。随着空气质量的改善,渐渐地,伦敦的称号“雾都”从一个让人产生脏污联想的名词,变成了这座城市浪漫化的名片。

    在美国,1962年,环保运动的奠基之作、瑞秋·卡森的《寂静的春天》(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译本,作者名译为:蕾切尔·卡森)出版,这是美国现代环保运动诞生的标志。除了杀虫剂导致的自然物种灭亡问题外,在那个时代,美国大湖区的污染也让崭露头角的环保主义者团结在了一起。1969年,俄亥俄州的凯霍加河因为污染物的堆积而燃起了熊熊大火,美国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摇滚乐手兰迪·纽曼基于此事创作的歌曲Burn On传唱一时,这些关注最终催生了1972年的《联邦水污染控制法案》。
    
    同一年,在加利福尼亚州南部的圣巴巴拉县附近海域发生空前的油污事件,造成大量海鸟和海洋生物死亡。污染引起了广泛的愤怒,当地居民与石油公司发生冲突,得到媒体的集中报道。所有这些事件都给民间自发的环保情绪添上了适时的柴火。在这之后,组织化的环保运动就如燎原之火一般燃烧起来,而正是环保诉求的运动化,带来了发达国家环境质量的实质性改变。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