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关环境保护的话题被大众热议。让我想起并重温起了蕾切尔愠森《寂静的春天》这部书。1962年,美国作家蕾切尔愠森出版《寂静的春天》,同样引发了那个时代美国人的激烈争议。《寂静的春天》一书切入点在农药被滥用,反映的却是环境保护这个大课题。1979年,科学出版社在中国率先引进并出版《寂静的春天》,足以说明当时中国政府对环保问题的重视程度。时过境迁,环境保护问题再次在中国的民众中引发热议,时间已经过去了五十年。
蕾切尔愠森,1907年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的斯普林代尔小镇,职业是海洋生物学家。当年,她对环保问题的关注,源于一封读者来信。一位伊利诺伊州的妇女在信中说,她们村几年前鸟儿很多。冬天,北美红雀、山雀、绵手鸟和五十雀等川流不息地飞过;夏天,红雀和山雀又带着小鸟飞回来。自从树上喷散滴滴涕农药后,再也见不到鸟了。
面对“寂静的春天”,蕾切尔愠森凭借一己之力,发出了一位充满责任心的环保工作者最强音。
蕾切尔愠森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详细表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她通过环境理论及自己多年从事科研的大量数据,揭示了工业生产、日常生活排放的大量污水、烟雾以及化学有毒物对环境和人类生存造成的巨大危害,尤其当时广泛使用的农药。该书出版后,因为话题敏感——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触及了许多人的切身利益,立刻成为那个时代一部争议激烈的书。卡森本人也不断遭到攻击与嘲弄。这些人或群体中,有相关农药企业,也有那个时代的科学家,甚至一些媒体。他们中,有些人是为了维持企业既得的巨额利润,更多的人还是对农药对环境危害的严重性认识不足。但这些攻击与嘲弄是无情的,致命的。人们说卡森“歇斯底里,是极端主义者”,将她藐视为“自然的女祭司”。面对这些人身攻击,卡森克制、容忍。但理论上的指责更致命,当时的一种观点认为:“此争论赖以支撑的症结问题是,卡森坚持认为自然平衡是人类生存的主要力量;而当代化学家、生物学家和科学家坚信人类正牢牢地控制着大自然。” 此时的卡森是孤独的,但她很顽强,并善于倾听。为了确保自己的调查和论证真实、正确,她对自己书中的每一次调查、每一个观点以及写作的每一个段落都认真地逐一复查核对,反复推敲,用无可辩驳的立论证明自己。后来的研究表明,卡森的警告“有不及而无过之” 。她告诉世界:“人们恰恰很难辨认自己创造出来的魔鬼。”她说,“‘控制自然’这个词是一个妄自尊大的想象产物。”
我们知道,环境对地球、对人类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空气、土壤、河流、海洋、生物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食品,等等。经过工业革命后,美国经济得以迅猛发展,同样,化学工业也不例外。蕾切尔愠森的研究侧重于化学药物——农药的使用,最普遍的便是杀虫剂。
在书中,卡森经过调研与考察,列举了很多危害性极大的杀虫剂。这些杀虫剂对环境的影响触目惊心。砷,是一种高毒性无机物质,是美国多种除草剂、杀虫剂中广泛使用的基本成分。砷元素源于煤烟,其中的芳香烃被确定为基本致癌物质。当时,在美国南方,含砷喷雾剂广泛使用于产棉区,主要用途是消杀棉虫。但它的使用波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包括长期使用砷粉剂的农民。砷粉剂,散落在农场,污染溪水,毒害蜜蜂、奶牛等生物,对人的危害,主要表现为慢性砷中毒。最严重的后果,砷几乎使当年美国南方的养蜂业全军覆灭;烷基和有机磷酸盐杀虫剂,世界上最毒的药物之一。有机磷杀虫剂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对生物起作用,通过人体内的酶破坏神经系统。还有,当时在亚拉巴马州田纳西河的十五条支流里,由于来自田野的水使用了毒杀芬,致使河里的鱼全部死亡,而科罗拉多州一家制造工厂排出的有毒化学药物,通过地下河流向农田,毒化了井水,使人和牲畜病倒,庄稼毁坏;在伊利诺伊州,一种被称为狄氏剂的杀虫剂,毒性为滴滴涕的五十倍,使用它后,褐色长尾鸫鸟、燕八哥、野百灵鸟和白头翁等鸟类基本上被消灭,知更鸟“几乎灭绝”。大量事件表明,这些“化学武器”,不仅杀死了昆虫,而且杀死了它们的主要天敌——鸟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