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图像流变

   在表现形式的探索方面,60本《三国演义》连环画也可谓充分展现了自己本民族的艺术表现特色。相较其他以毛笔表现的古典题材作品,这套作品主要以线描为主,并适当融入增强写实效果的透视比例,运用黑白灰的色块对比和线条的疏密变化,形成鲜明的对比效果,使画面有着突出的亲和力。其动人之处,除去上述推陈出新的民族绘画风格之外,还有许多细节值得读者回味,如每册作品特由名家精心绘制的封面,中国画名家贺天健题写的书名,每册封面上由篆刻家都冰如制作的形状各异的图章,融书、画、印三绝于一体,再辅以深蓝的底色,使作品呈现出浓郁的书卷气。此外,众多画家绘画风格的细微差别,又从另一方面培养了读者细腻的观察和审美感知力。当代许多著名的中国画画家,又有几个人没有从这套连环画中吸取营养呢?

  源自民间文化的三国故事,初始自有其粗疏、自由和神秘的特点,在经历过文人士夫的改编后,其承载的内涵便已超越民间文化的限制,呈现出整个中国文化的系统性特征。再经过现代的改造,它对于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则更趋清晰。然而图像用于叙事,本就是为了易于民间的传播,当其形成自身传统,无疑也构建了民间视觉文化演变的脉络,并由此进一步证明了,相较政治家、军略家的私下研读,民间的需要才是形成三国文化的根本动力。60本《三国演义》连环画之兴盛一时,为数代人津津乐道,自然是因为它所构建的庞大、恢弘的视觉图像,而它所传承的文化观念,也早已在其流布民间的时候深入人心了。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