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书市场调查:繁荣表象 冷静思考

  “当当网不仅是卖童书的地方,也是一个童书发现和推广的书店,编辑要做很多工作,前期要与出版社一起做策划,负责编印发,后期要探讨新书预售、提炼亮点、深度展示,做后续维护。”王悦介绍。

  王悦认为,一本(套)畅销的童书需要长久的、持续的挖掘和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当当网曾做过一期童书专题“小禾才露尖尖角”,主要卖的是剪纸绘本,这套童书的作者和编辑当时都是刚毕业的年轻人,两人用3年时间打磨这套书才最终出版。

  此外,由于中国长期缺乏规范的童书市场,从童书产品结构的完整性和产品线的持续性来看,仍与国外有很大差距。就结构而言,国外出版商的产品结构、产品线更完整,如0岁至2岁的洗澡书、布书、玩具书,3岁至5岁的绘本,6岁至8岁的童话寓言,8岁至10岁的成长小说、校园小说,11岁至13岁的奇幻、探险小说等,从中可以看出清晰的分级阅读脉络。但国内童书出版机构在这方面一般都缺乏整体规划,与国际出版界还存在不小差距。

  这一现象已引起业界重视,近两年不少出版社开始有计划地改变零散引进国际童书的做法,而是对美国纽伯瑞儿童文学奖、国际安徒生奖等国际童书大奖的产品线进行梳理,出版相关大奖书系品牌。如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在儿童文学板块采取“三位一体”整体推进战略,主推“国际安徒生奖获奖作家精品书系”“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奖作家书系”“冰心奖获奖作家精品书系”等品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则与英国麦克米伦出版集团于2012年合资建立了麦克米伦世纪童书公司,凭借一手的版权资源,已出版美国凯迪克大奖图画书。

  如何将孩子拉回阅读

  童书出版除要面对上述发展中的内在问题,同时也无法回避来自外界的数字阅读和丰富多彩的多元化娱乐带来的冲击。

  国际出版顾问公司美国尼尔森公司曾做过一项调查:在美国11岁至13岁儿童的业余爱好中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电视、游戏、网络视频、体育和手机,而阅读排在第6位。在14岁至17岁的青少年中,排在前8位的分别是手机、社交网络、网络视频、电视、手机游戏、电视游戏、网络游戏和体育,没有阅读的影子,阅读在青少年生活中的重要性在下降。虽然调查对象是美国青少年,但这一趋势在中国也越来越明显,各种电子终端的娱乐正在抢占儿童的阅读时间和兴趣,由此,尼尔森图书市场研究总裁乔纳森·诺威尔提出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我们会不会失去下一代读者?”这正是童书出版面临的最大挑战,如何让儿童仍然保有阅读的兴趣?

  王悦认为,这正是当当网以及全国各大出版机构共同面对的课题,如何去理解、探索、满足孩子们的阅读需求和心理世界,如何让阅读成为孩子们成长的助力器,是包括当当童书在内的相关从业者共同的责任,“作为中国重要的童书平台,当当童书更是首当其冲,肩负着中国儿童普及阅读的使命,将更多的孩子从游戏机前拉回到阅读中。”

  她介绍,2015年当当童书将更加严格把关,淘汰出版质量不高、内容照葫芦画瓢的低劣品种,帮助家长把好“精品”这道质量关,为孩子提供精品阅读。

  此外,当当网还将发挥多年来积累的大数据优势,打通品牌商、出版商及作家之间的产业合作,将儿童文化产业链升级,深化婴童全渠道发展战略。当当童书将与小星辰品牌集团联合在各大城市的高端商场实体店建设线下童书阅读体验区,并定期举办亲子阅读活动。目前,这种类型的童书阅读体验区已在重庆、西安等地开设。

  事实上,各大出版社在童书销售渠道建设方面已经进行了不少探索,将触角伸向了影院、文具商店、商超、便利店、母婴社区、婴幼儿用品店、玩具市场等各种新型的渠道,这些新型渠道正在成为出版社新的利润增长点。

  这类“跨界”尝试在童书出版界越来越多,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低幼中心联合美国宝开游戏公司出版了“植物大战僵尸”品牌书系,创造了上亿码洋的销售业绩。该品牌书系是以风靡全球的游戏“植物大战僵尸”中的形象为基础,组织我国资深儿童文学作家团队进行本土化创作,产品线很丰富,有故事书、爆笑漫画书,还有介绍动物、植物、人体、宇宙、海洋等专业知识的科普读物。该书系自从出版上市后,长期稳居各大畅销童书榜,深受小读者和家长喜爱。专家学者们认为,这是一次从线上到线下的突破性创意出版,引领孩子完成了从线上到线下、从游戏到阅读的转变。此品牌图书的出版还引发了“从指尖游戏到心灵阅读”的讨论,引起教育界和儿童文学界的广泛关注。

  这次跨国合作不仅出版了内容丰富的图书产品,还研发了玩偶、礼品等衍生产品,实现了图书出版的规模化和品牌力。对于童书衍生价值的全方位开发也逐渐成为各大出版社的共同选择,张秋林介绍,二十一世纪出版社未来的目标将是聚焦少儿创意文化产业,拉长产品的价值链,在该社2016年1亿元的利润目标中,图书将占比6000万元,动漫、儿童阅读推广云平台、移动数字阅读、品牌管理与品牌授权经营等将会贡献其余份额。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