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会告诉了我们什么?

    首先,我们通过文博会看到了十几年来中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喜人景象,体现出各级地方和党委都把抓文化产业当作自己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比较知名的文博会有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杭州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等。全国各地对文博会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这是值得鼓励的现象,也说明了我们确实把文化产业的发展落到了实处。

  第二,文博会的举办,从最初以形象展示、招商引资为主,到现在开始呈现专业化和特色化的发展趋势,着重体现出对文化产品和文化贸易的高度重视。文博会已经开始深入到文化与相关产业协同创新融合的领域。近年来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与旅游结合、文化与教育互动以及文化与相关生产领域的融合发展等为主题的展会,这都是近年来我们通过文博会能够看到的喜人景象。比如深圳文博会,就是以博览和交易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和综合性的文化产业盛会,也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成果的年度检阅与总结,既是两岸四地最优秀文化产品集中展示与交易的平台,也是以产品为载体,以文化为内容,以中华文化“走出去”为目标的文化出口贸易平台。又如义乌文博会,充分的发挥义乌国际小商品集散中心的优势,秉承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规范化、精品化的办会办展理念,全面展示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的丰硕成果,交流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发展的最新理论和观点,以“打造文化产品交易平台、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为主题,积极促进我国文化产品出口交易、文化信息交流、产业项目合作和文化产业发展。

  通过文博会这扇共同的窗口,我们看到了许多国外的企业以及他们优质的产品和经营理念,为国内的展商和企业提供了许多启示,进一步促进中西文化的交融。

  目前我国文博会存在的问题

  不可否认的是,文博会随着十余年的发展,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归结起来,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形式大于内容。在许多文博会的展场上,第一天的开幕式往往都是重头戏,当地的主要领导会在文博会的开幕当天进行巡馆活动,但是巡馆结束之后,就只留下冷冷清清的展板和零零散散的工作人员,使得这些展览仿佛是为了迎接领导的巡视而设立,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这样的展览场面在很多文博会的展场上都能够见到。

  第二,许多地方的文博会为了凑展台,使现场显得更加热闹,从而让一些非文化产业、非文化创意产品也进入文博会进行展销,背离了文博会的初衷。有的产品把好端端的文博会展场搞的就像集市贸易一样,更有的机构和企业甚至把文博会当成了一个简单的批发市场。当满怀期待的游客来到文博会,结果却看到很多与文化产品毫无相关的内容,对文博会的整体感知和评价就会下降,文博会也没有真正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第三,在中国文博会的发展当中,缺少创意成为了许多展台和展品的普遍现象,相比之下,来自我国台湾的许多优秀产品,令许多参观者感到耳目一新。通过产品的体验、互动和展销,能够让消费者真切地感受到设计和创意的魅力。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许多的企业有好的产品,却因为没有好的包装和设计而显得非常苍白和乏力。

  文博会需要回归市场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博览会的转型升级,文博会现存的这些现象,一定会得到及时的修正。市场呼唤的文博会一定会回到市场中来,企业的市场愿望,也需要通过文博会来实现。今年在北京市的文博会中取消了一些空泛的论坛,代之而来的是许多文化产品和文化企业的项目推介会,看到了企业之间实实在在的交流和合作,这是本届北京文博会的一个新亮点和新特色。

  本届北京文博会,以“推动文化创新,促进产业融合”为主题,全面展示最新文化创意产业优秀成果和项目,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体育、信息等产业融合,助力文化创意产业加快提质转型。更多市场要素的互相对接,如教育和人才的对话,文化贸易企业和文化主管部门的对接,都使得我们的文化产品在文化生产的各个领域当中找到了自己真正需要的市场要素,这也是办好文博会理应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文化产业市场体系的不断完善,文博会作为一个窗口,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也应该适应市场的发展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千篇一律、大而空的文博会,必然会在市场的发展当中被抛弃、被冷落,而文化企业和文化消费者通过文博会这个舞台,能够互通信息,找到彼此所需要的东西,找到真正的市场要素,这也是文博会的策展机构所需要认真给出的答案。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