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会十年:文化梦与中国梦

  有一组数字,似乎能说明文博会对于深圳的意义——从首届文博会至今的10年间,深圳文化产业增加值恰好提升10倍,达1357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为9.3%。

  但如果用世界的眼光站在时代的制高点来审视,仅仅看到文博会对深圳文化产业的助推作用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发展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的竞争。这句话,已经被很多人说了很多年,但其中的深义,仍然需要更多人用更有说服力的实践来诠释。

  经济发展也好,社会管理也好,从本质上说都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文化底蕴的外化。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德国访问时,郑重提出“中国速度”还需要“德国质量”。但造就“德国质量”的绝非先进的技术和管理这么简单,其真正不可简单学习和复制的核心竞争力,是已经根植于德国人行为习惯之中一丝不苟的认真、精益求精的严谨。所以,德国质量绝不仅体现在人所共知的世界级品牌上,而是体现在所有德国制造之中,更体现在德国社会管理的方方面面。欧洲债务危机以来,德国能够在独善其身之余,成为引领欧洲走出危机的主要动力,其秘诀即在其独步天下的质量文化。

  10年前,为什么被长久调侃为“文化沙漠”的深圳,会率先提出举办“文博会”的创举?

  10年来,为什么在全国各地都争办各式“文博会”的竞争中,深圳文博会非但没有受到影响和削弱,相反越来越国际化、越来越专业化、影响力越来越大?  

  其背后的逻辑,其实同样指向深圳的市场化城市文化底蕴。作为最年轻的移民城市,作为与国际市场最贴近的城市,作为最早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城市,其所培育、衍生出的法治文化、规则意识、创新精神、共赢理念,特别是包容价值多元、宽容探索失败,找市场不找政府……等等等等的城市文化特质,都凝聚成深圳最不可替代的城市发展核心竞争力。

  正是深圳人特有的市场敏感性和利用市场规则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丰富经验,使得在这块缺少传统文化荣耀而被贴上“文化沙漠”的土地上,诞生了一大批堪称现代文化产业标杆的领军企业——腾讯、华侨城、深圳华强文化、A8音乐集团、雅图公司……赢得了“图书馆之城”、“钢琴之城”和“设计之都”的荣耀,创造了“文化+旅游”、“文化+科技”、“文化+金融”等全新文化产业业态。

  文博会之外,深圳另一大有全球影响的展会是高交会。支撑高交会的是深圳明显领先全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与文化产业一样,深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同样受到过广泛质疑,没有高水平的高校,没有国家级高水平科研机构和实验室,没有高科技领军人才团队……

  所有的质疑,都被深圳城市文化蓬勃的生命活力化解于无形。

  在这个意义上,文博会对于深圳的贡献和深圳文化对于文博会的贡献,只能说是相得益彰。

  今天,实现中国梦,正在成为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追求,也越来越受到全世界人民从不同角度出发的特殊关注,但中国梦的实现,绝不会像GDP的累积那样简单,更需要一个可以为人类文明做出重要贡献的文化梦为前提。

  文博会至少是文化梦升起的合适平台,而深圳则是这座平台最理想的底座。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