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老人到底去了哪里”、“会不会中途出了什么状况”、“为什么计划有变却没有和我们联系”……这些问题一直在艺文季团队负责人王蕾的心里打转。他们只好不断地给每一个有可能和哈兹取得联系的人打电话,最后,终于打听到了哈兹的情况,“他在巴黎转机的时候,改签了下一班的飞机。我们也不知道到底他自己改签的,还是航空公司改的,不过至少是知道他的下落了”。
当哈兹准时出现在艺文季的活动现场时,对台下的读者而言,这个大牌欧洲作家带来的是让人兴奋的好奇和新鲜感,而对于艺文季团队而言,每一个人心里悬着的那块大石头直到那一刻才总算是放了下来。
这种曲折离奇的“插曲”并不是特例。每一次艺文季启动之前,王蕾和她的团队都要被许多类似的问题所困扰。
今年上海书展启动前两天,各家媒体收到主办方的邮件,通知大家台湾作家张大春临时取消了行程,活动内容和嘉宾都要重新调整。去年也有类似情况发生——艺文季团队早早通过德国的出版社辗转联系到当代德语世界最重要的先锋戏剧家、奥地利大师级作家彼得·汉德克,一番沟通后,双方敲定了活动时间。以示对大师的尊重,艺文季团队专门准备了一场题为“骂观众”的讲座,请来孟京辉和崔峤作为对谈嘉宾,活动的宣传折页上也早早印好了彼得·汉德克的名字,连机票都已经订好。不料临行前,年迈的汉德克因为心脏手术不得不取消了行程。“他住在巴黎,不用手机,也不用Email。为了邀请他,我们提前做了很多功课,费了不少功夫。没想到最后却是因为身体原因无法成行,真的是很不巧”,时隔一年提及此事,王蕾依然感到遗憾。
今年,“艺文季”一共请来了二十三位嘉宾,做了两场论坛,五场沙龙。看似并不频繁的活动场次,背后却要整个团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与前两年相比,主题同样是围绕文学艺术展开,最大的不同在于增加了好几场社科思想类的活动,比如论及儒家思想的“儒家的生活世界”,以及试图回答如何再造中国文化传统来应对全球化强势冲击的“再造传统”。
“三年下来,我们变成了一支越来越专业的业余团队”,王蕾笑着说,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艺文季相关工作的复杂程度,它既是一次集中的系列文化沙龙,又是一家出版机构对自己品牌的推广,从邀请嘉宾、规划行程、选择场地等方面来看,团队还要充当会务公司的角色,处理各种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没有到在机场接到嘉宾的最后一刻,我们都没法真正放下心来”,王蕾说。三年下来,王蕾也有了邀请外国作家的经验,“国外的作家一般在年初的时候就要规划好自己的行程,所以要提前一年就对他们发起活动邀约”,但是这几年,她发现对国内作家发起邀请也越来越不容易,得像邀请国外作家一样提早“预约”活动时间,“因为大家要参加的活动也非常多了”。
顺利接到嘉宾后,王蕾和她的团队的工作也才刚刚开始。他们住哪里?喜欢吃什么?要聊些什么?有什么忌讳?这些琐碎繁杂但却至关重要的问题,都是王蕾和她的团队所要考虑到的。去年,王蕾负责了迈克尔·苏立文中国行的邀请和接待。考虑到苏立文的身体状况,王蕾就其出行的交通方式还做了一番详细的研究:在机场需要借轮椅吗?需要走特别通道吗?餐厅的环境怎么样?对所有细节面面俱到的考虑,不仅让苏立文的活动现场异常顺利,同时也给艺文季赢来了好的口碑。
合作
几乎是一拍即合,丁当立刻同意了公司作为支持方提供经费赞助的想法。让人意外的是,他们并没有向出版社提出任何要求。这种无条件的支持,是丁当对施宏俊的信任,也给艺文季团队施展拳脚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再造传统”的讲座地点定在上海市长宁图书馆。比起去年,会场更大,座位的排列也更疏离。台上的主讲嘉宾是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的刘东教授,和复旦大学的姚大力教授。姚大力以三十年前刘东主持编译的一套丛书开头,讲了一段暂停出版后更换序言的小故事,引出了后续内容,开启了整场讲座。
比起前几场文艺范儿的讲座,这场的观众年纪都比较大,却听得非常专注,还有人认真地做着笔记。讲座刚结束,工作人员就拿着速记稿开始整理,“要赶日报的截稿时间,尽快发给他们”,在这之前,她刚刚将上午讲座的新闻稿发给媒体。
在台下聆听这场对谈的,还有平安人寿的董事长兼CEO丁当。与他一起来的,还有公司的一些员工。穿着随意的丁当坐在台下,像其他听众一样专注,还不时会心微笑或点点头。在艺文季的宣传折页上,平安人寿保险的LOGO列在一旁,它是今年艺文季的全程支持,赞助了所有活动的经费。
严格说来,丁当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商人,他的另一个身份是诗人。与韩东、于坚等人一起,他曾被誉为上世纪80年代最重要和最富有天才的诗人之一。从商多年,他始终没有断掉和文学圈子的交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