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读物不仅传递有价值的信息,而且推动人反省自己的既有观念。罗南著作对我来说很大的启发之一,就是意识到“先进与落后”的狭隘划分法如何框定了当代中国人的思维能力。比如说,在我这一代人的生活经验里,汽车代表先进和富裕,手推车意味着落后和贫穷。于是,谁还会去试图理解手推车呢?它只能唤起我们对中国落后的痛恨!但罗南却向我们展示,中国特有的独轮手推车在历史上曾经是多么先进的技术发明,居然为其他文明无法想象、也无法创造。更重要的是,这部著作引导读者理解,种种往昔时代的发明如何铺平了通向现代科学的一步步道路,比如竹蜻蜓对于飞机螺旋桨的启示,比如摇橹可能对于早期螺旋桨推进器的发明具诱发作用。所谓西方文明和现代科学的历史,根本不是那个古希腊文明如圣母一样受圣灵关顾然后就无孕受胎然后单脉绵延的神话故事。
当然,任何作者都受个人经验的局限。大约因为历史上欧洲人没有能力大量消费沉香、檀香一类高级香料(他们概念中的大宗香料是胡椒和桂皮),缺乏用香的经验,所以罗南居然认定“看来要使香篆燃烧得非常均匀是很困难的,也许从来就没有做到过”。可是中国文献中大量记载明确表示古代香篆对于时刻的指示非常准确,并且可以匀速慢燃一昼夜,宋代东京的大户人家和大店铺就靠这种时钟计时!罗南还问:“中国中古时代有没有沙漏?”——既然有了香篆,谁还需要沙漏?
不过,这些小纰漏并不能影响罗南著作的水平。无论李约瑟还是罗南的研究,都展示了一个具有更高级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的人类大脑,这是西方现代文明所孕育出的人类现阶段最为智慧的大脑,努力向这样的大脑靠近,是每一个有自尊的人毕生的课业。
李约瑟其人
李约瑟(1900-1995),生物化学家、科学史家,剑桥大学的一代天骄,思想左倾的“红色科学家”。
李约瑟的巨著本名《中国的科学与文明》(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但他请冀朝鼎题署的中文书名作《中国科学技术史》,结果成为国内通用的书名。事实上,李约瑟的研究虽以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为主要对象,但他保持着对整个中国古代文明的观照,原本的英文书名更为准确。
巨著非一人之力
《中国科学技术史》按计划共有七卷。前三卷各一册,从第四卷起出现分册。第一卷1954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渐渐分册众多,卷帙浩繁,李约瑟最终未能看到全书出齐。
按照计划,七卷本分别为:第一卷《导论》、第二卷《科学思想史》、第三卷《数学、天学和地学》、第四卷《物理学及相关技术》、第五卷《化学及相关技术》、第六卷《生物学及相关技术》、第七卷《社会背景》。
事实上,这部巨著非李约瑟一人之力,全书的撰写得到大批学者的协助,其中最主要的协助者是王铃和鲁桂珍(李约瑟的第二任夫人)。
简编本
剑桥大学出版社和李约瑟生前考虑到公众很难去阅读这部巨著,遂请科林·罗南改编出一种简编本,以便公众阅读,即《中华科学文明史》——回到了原本的英文书名的含义。
李约瑟难题
所谓“李约瑟难题”,简单地说,就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作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围绕这一“难题”,有许多质疑和争论,也有学者斥之为“伪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