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当金宇澄遇上王家卫……

    王家卫:读完《繁花》, 我感觉过了一生一世

    王家卫形容自己对《繁花》的第一感觉不是“一见钟情”,而是“一见如故”。“我是1964年从上海来香港的,他的书里面最主要两个时段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到‘文革’,还有(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末,这两段时间对我来说是空白的。在这个书里面,他补给了我很多上海家里面发生的事情,我的姐姐、我的哥哥,我可以在书里面找到一些线索,所以我看这个书的时候会感觉‘一见如故’。”

    “有些书,你看完一次就不再看了,不是说不好,而是看一次就够了,因为这种书你看完之后就感觉经过了一生一世,《繁花》我有这种感觉。我看《繁花》是一口气看的,看完之后再没翻过,但是那个味道在我脑海里还是很鲜明的。我们每一次讲所谓的上海文学,或者是关于上海的小说,其实都是非常阴性的,但是《繁花》我看了之后说好,因为金宇澄充满了男性的荷尔蒙,他的书是对我来说是非常男性的,也是非常性感的。当然这种性感不是很颓废的,而是非常低调的,像一个上海男人的性格。”

    “金老师说写小说,精髓就在于味道。拍电影也是一样,很多人说小说里的故事好像很复杂,但是故事的完整性从来不是一个小说的必要条件,他写的东西超越了故事,我感觉他把一辈子、他的故事、他要讲什么话都放进去了,弄成很浓郁的一锅汤。我说金老师你有点儿亏了,其实《繁花》你可以写十本书或者二十本书。”

    若《繁花》拍成电影,一定会保留方言

    “我认为《繁花》这本书,语言很重要,要是这个书里面的台词变成了一个正常的普通话,就好像你去看老舍的《茶馆》,里面的京白都变成是普通话一样,就没有那个味道了。所以我希望在做这个东西的时候,我可以尽量保存原来的语言。”

    (王家卫部分据“《繁花》讲出上海故事”讲座整理)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