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著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诞辰115周年的日子。与在300年前的同一天去世的莎士比亚相比,纳博科夫似乎是个“小众人物”,然而,只要一提起他的作品《洛丽塔》,很多人都会发出“原来是他”的惊叹。 自出版以来,《洛丽塔》行销世界,它使纳博科夫跻身国际一流作家之列,脱胎于这本小说的“萝莉”甚至成了网络上形容少女的代名词。 毫无疑问,即使是在日益开放的今天,《洛丽塔》的情节还是显得有些惊世骇俗。正因为这样,《洛丽塔》的出版过程坎坷波折,此外,人们对纳博科夫的好奇也从未停止——人们想知道他是如何了解这么多小姑娘的隐私,也想知道他如何构思出了这种畸形的爱恋。
“最佳书籍”与“最肮脏的书”
创作之初,纳博科夫应该就意识到了《洛丽塔》可能给他带来的麻烦——他曾经试图把未完成的手稿付之一炬,但被他的妻子阻止了。在作品发表之前,纳博科夫甚至没想过要署真名——作为大学教授,他清楚地知道美国社会能接受的道德尺度。 果然,他的手稿在美国四处碰壁,先后有四家出版社拒绝出版,他们认为《洛丽塔》是色情作品,出版是一种自我毁灭的行为。甚至连纳博科夫的好友谈起他的作品时也说:“它确实是一个悲剧性的可怕故事。我真不希望它会引出丑闻。” 最终,这部在美国无法出版的作品在巴黎出版了,但与纳博科夫看重作品的文学性不同,出版商看重的恰恰是表面混乱的感情。这本书最初的包装和该出版社出版的一套色情小说是一样的。这次出版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和争论,有人称其为年度最佳书籍,也有人指责其为最肮脏的书。戏剧性的是,这场声势浩大的争论引起了美国人的注意,1958年,《洛丽塔》在美国出版,并且占据了《纽约时报》畅销书单的第一位。
《洛丽塔》在中国 翻译家拒绝翻译《洛丽塔》
在纳博科夫最早被介绍给内地读者时,人们所见到的小说并不是给他带来巨大声誉的《洛丽塔》,而是长篇小说《普宁》——上世纪七十年代,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之子、著名翻译家梅绍武翻译了这部作品,从而成为内地第一位翻译纳博科夫作品的翻译家。1981年,《普宁》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后来,梅绍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回忆那段往事。1981年,出版社想让他翻译的其实是《洛丽塔》,但被他拒绝了。当时,他的理由是“这个小说讲的是一个老头和一个小姑娘谈恋爱,我不太喜欢它,觉得它和我们中国的道德标准不太相符”。当然,后来梅绍武改变了对《洛丽塔》最初的看法:“后来我看到评论,说它讽刺了美国社会,还是有积极意义的,所以不要把它当做一部黄色小说。现在它在美国也得到很高的评价,我想,它大约还是一部好作品吧。”
封面“低俗”,被读者举报
虽然梅绍武拒绝翻译《洛丽塔》,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鉴于《洛丽塔》在国际社会产生的影响,众多出版社几乎在同一时间推出了不同版本的《洛丽塔》。 即使在那时,怀疑《洛丽塔》是本色情小说的观点还存在着。据漓江出版社的《洛丽塔》编辑刘硕良回忆说:“我当时就想,纳博科夫这样著名的作家,不可能写一本色情小说。《洛丽塔》虽然在西方引起了争议,但它毕竟在文学史上还是一部站得住脚的作品。” 1989年1月,漓江出版社正式出版了黄建人翻译的《洛丽塔》。黄建人回忆当时的封面说:“书的封面上放了一个半裸的人,比较俗气。我当时就打电话给编辑,问他们怎么做这样的封面,因为书的内容并不低俗。他们说为了好销一点,太高雅的文学,书不大好卖。” “漓江版”的《洛丽塔》出版不久,就遭到了读者举报。有关部门肯定了《洛丽塔》的文学价值,但责令出版社改换封面。
不同译本存在12万字的差异
2006年,作为最早出版纳博科夫作品的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推出了《洛丽塔》的中文译本。在当时,这部号称“全译本”的作品共计35万字——在此之前,漓江出版社的版本为23万字,江苏文艺出版社的版本为27万字,河北人民出版社的版本为22.8万字,浙江文艺出版社的版本为27.7万字——这一差距一度让不少人怀疑新译本中“有猛料”。 那一年,正在读研一的南开大学文学院学生小罗就是抱着看“未删节版”的心思买了“全译本”,在此之前,她阅读过“漓江版”的《洛丽塔》。在书中,她并未发现想象中的“猛料”,觉得字数的差异是由翻译风格的不同以及注释的多少造成的。虽然和预期不符,但小罗却也没有失望。在她看来,如今的读者早就过了在曾经被禁的书和被贴上“黄书”标签的书中寻找情色内容的时代,出版社也不能再把当年看上去出位的描写当做卖点了。 对于讨厌人们错误解读自己作品的纳博科夫而言,这是件好事——这意味着普通读者关注的也不再是噱头之类的东西,转而关注作品和作者本身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