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 [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译者:朱建迅 王骏 译
丛书名: 纳博科夫作品系列
出版社:上海译文
出版日期:2018-12-01
ISBN:9787532778843I.4852
版次:01版01次
导语
“纳博科夫是少有的用天赋写作的作家之一。”
★ 纳博科夫的“追忆逝水年华”,致敬俄罗斯文学的乡愁之作
★ 一幅野心勃勃的青年艺术家肖像
★ 文字炼金术士成长史,由稚拙的开篇到天资熠熠的终局
美国评论家埃德蒙·怀特称纳博科夫是“感官和欲望的大祭司”。不同于喜欢玩恶作剧和语言游戏的小部头著作,《天赋》是纳博科夫以母语写就的半自传作品,深入挖掘主人公的个人体验。主人公费奥多尔文学才能的成长,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一部“俄罗斯文学讲稿”,是纳博科夫对俄罗斯文学传统的批判性继承和致敬。
除了成功塑造一个野心勃勃的青年艺术家形象,纳博科夫在《天赋》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首都、一块大陆,即柏林和欧亚。小说像城市街道那样拥挤繁忙、瞬息万变,又像最大的陆块那样广阔多姿。作者生动再现了20世纪20年代的柏林和俄国流亡者的群像,从未有哪部纳博科夫作品像《天赋》一样,穷形尽相地去描写一个城市的公园与广场、办公室与商店、公交车与电车、日常生活与风习。在绵密、静态的瞬间,作者创造出了各色人物异常活跃的当下感,在对聚会、朗诵会、争斗、评论,还有流亡作家联盟内部的钩心斗角的描写中,蕴含了对俄罗斯文学及社会现状的思考。
内容提要
《天赋》是小说大师纳博科夫早年的半自传体代表作,描绘了一九二六至一九二九年间,流亡青年费奥多尔·戈杜诺夫-车尔登采夫在柏林的生活,以及他文学天赋的迅速扩展。起初他写了一卷精致的回忆性诗歌,但没有引起关注;接着是一本关于备受尊敬的历史人物的传记,绚丽而直言不讳;最后,他产生了写作《天赋》本身的念头。除了成功塑造一个野心勃勃的青年艺术家形象,纳博科夫在《天赋》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首都、一块大陆,即柏林和欧亚。小说像城市街道那样拥挤繁忙、瞬息万变,又像最大的陆块那样广阔多姿,穿梭于现实和虚构之间,蕴含大量对俄罗斯文学及社会现状的思考。除了是一则温柔的爱情故事,还是一份献给整个文学传统的厚礼,一篇关于艺术与生活关系的原创性研究。
作者简介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1899-1977),纳博科夫是二十世纪公认的杰出小说家和文体家。1899年4月23日,纳博科夫出生于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革命期间,纳博科夫随全家于1919年流亡德国。他在剑桥三一学院攻读法国和俄罗斯文学后,开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学生涯。
1940年,纳博科夫移居美国,在威尔斯理、斯坦福、康奈尔和哈佛大学执教,以小说家、诗人、批评家和翻译家身份享誉文坛,著有《庶出的标志》、《洛丽塔》、《普宁》和《微暗的火》等长篇小说。
1955年9月15日,纳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丽塔》由巴黎奥林匹亚出版并引发争议。
1961年,纳博科夫迁居瑞士蒙特勒;1977年7月2日在洛桑病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