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店”能否开启图书大卖场?

    近日,微信卖书话题被吵得沸沸扬扬:作家余秋雨的新版《文化苦旅》签名本新潮十足地在微信上展开预售,三天之内就卖出了4000本,与此同时,著名出版品牌读库的“微店”也宣告开张;本周,民营出版业翘楚盛大文学华文天下图书的微店也正式登场。有先见之明的出版业者似乎又洞悉了新媒体带来的全新经营方式。

    微信营销早已不是新鲜的话题,而对于出版业和传统电商而言,这更像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微信这看似狭小的空间,也许能为传统出版业注入一个新的活力,创造图书销售的一个微利时代也说不定。

    体验:微店是什么?小而精的“私人订制”

    尽管微信上各种公共账号和朋友圈推送,已成为不少商家进驻之地。但对于图书营销而言,不少人还是对微店感觉非常新奇。记者在手机上尝试订阅了华文天下的微信公众号,在店铺首页,就出现了“文艺风赏”、“原创文学”、“名家作品”等11个小专题,每个专题下都有大约十几本书籍推送,以新书和套装书为主。随后,记者在“新书上架”推荐的图书里,选择了《黑色不过过滤光芒:中国当代诗歌画史》。这本书原价39元,在“微店”售价仅为25元,点击购买,并输入送货地址等信息,再通过微信付款,就可以等着快递送书上门。

    据华文天下营销总监王溪桃介绍:“在微信的狭小空间,只有精选一些小而美的优质图书才能真正吸引读者,流水化的图书营销很难引发读者关注。”记者登录有着较多读者青睐的读库微店也发现,其微店在售图书品种大概上百种。显然,“微店”并不打算像淘宝等电商那样,以图书经营的品种取胜。

    读库主编张立宪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与传统售书方式不同,在微信上卖书更多是靠朋友圈口碑相传,其巨大的推动力量有时会让出版人都很吃惊。他曾经遇到一位女读者,其在微信中分享了读库出版的《日课2014》,被大家转发和点赞后,该书竟然在她的朋友圈中售出了上千套。

    除了售书荐书外,记者在几家图书“微店”中均发现了类似“今日专题”、“出版资讯”等众多内容与活动,都在努力把微店打造成一个小的文化集散地。此外,记者发现,在华文天下微店推出的新书《和这个世界温柔相处》,其封面正是由粉丝参与投票,最终定稿,读者通过微信平台,可以直接跟出版方互动,影响图书的编辑、印刷、发行体系。

    态度:微店是否大势所趋?市场形态目前还不稳定

    据报道,为了给在微信上销售的4000册新版《文化苦旅》签名,从不喜欢签售的作家余秋雨在家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并表示很乐意采用微信来推广新书。尽管与电商图书售价差不多,但仅仅三天时间,4000本《文化苦旅》在微信上被抢购一空。时代华语执行副总裁刘杰辉对此兴奋地表示,这次试水微信成功,让他对这一新玩法非常看好,时代华语也将乘势开设自己的微店。

    微信这种小而精的传播优势,也陆续被一些大型出版社看中,“微信圈子传播也是符合现代出版对受众的服务越来越细分化的要求,这也具备了某种引导的可能,”长江文艺出版社北京图书中心助理总编辑孙硕表示,“愿意多开拓和完善一些渠道,满足读者购买需求。”

    同时,在微信高调卖书的背后,也有不少出版社存在不同程度的担忧。尽管也已经计划建设微店,但花城出版社营销人员王凯告诉记者,在跟平台商谈过后,社里正在评估其所需要的费用、可能牵涉的精力与实际效果是否匹配。“这个市场形态还没有完全成型,很有可能微信平台也只是个过渡平台”。加上从目前来看,微信卖书自身的很多功能尚未完善,用户体验不佳,以及在有效处理大数据的水平上经常系统崩溃,也是他们正在观望的原因之一。

    同时,王凯表示,微信平台销售的应用看似简单,其实对市场细分化和营销细分化有很严格的要求。因为直接接触到受众读者,所以每推送一本图书都是针对这个读者受众群体来推送,不能像传统营销模式一样,大同小异,老少通吃,在微信推送营销里如果不能细分,会导致差异群体的反感和反弹,反而不利于销售,这对出版方以及营销团队也是一个新的考验。

    而比起这些跃跃欲试的出版社,更多的出版社在受访时表现出对微信卖书“正在观望”,腾讯公司电商图书销售负责人赵靓表示,毕竟读库这种小众品牌更符合微信的圈子传播效应,其成功案例很难被大多数出版社所效仿。还有不少出版社编辑在联系中直言“不知道这件事”,目前并没有微信卖书这一打算。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