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难题与技术迷信

    “杰文斯悖论”与莱泽尔1988年提出的“马尔萨斯不稳定性”相关,后者指的是能够自我复制的所有生命系统在有利条件下运行时,会不可避免地超越环境的承载能力。因此 “陷入困境”是不可避免的,但并非没有解决之道。

    英国经济学家威廉·斯坦利·杰文斯在1865年出版的著作《煤炭问题》中表达了对能源未来的悲观判断。他的判断后来被称为“杰文斯悖论”,即技术进步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也因此增加了能源总消耗,从而让技术进步带来的节约、减排作用被消耗,甚至被大大反超。杰文斯身处煤炭能源时代,是通过对蒸汽机的改进与煤炭消耗的观察,提出了上述悖论。

    “杰文斯悖论”是资源经济学的重要观点。美国奥尔巴尼药物学院经济学助理教授约翰·M·波利梅尼、日本德岛大学综合艺术与科学学院教授真弓浩三、西班牙巴塞罗那自治大学环境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马里奥·詹彼得罗、独立学者布莱克·奥尔科特合著的《杰文斯悖论:技术进步能解决资源难题吗》一书则以缜密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证明“杰文斯悖论”在石油能源时代仍然存在,并指出,节能技术的创新发展正在加速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直至衰竭。

    《杰文斯悖论——技术进步能解决资源难题吗》一书可分为两大部分,第4章开展实证研究,第1-3章分别选取不同的理论角度分析杰文斯悖论。书作者首先考察了长期以来,采取宽松型能源和环境政策、鼓励价格机制调节能源使用的美国。1960-2004年,美国能源消耗增加了近100%,同期也迎来了一次空前的技术繁荣,能源强度下降了113%,书作者分析,杰文斯悖论在美国的确存在。也就是说,技术进步起到了刺激能源更多使用、排放增加的作用。接下来,书作者考察了环境政策历来严厉的欧盟。依托多个模型开展的分析显示,杰文斯悖论在欧盟国家也同样存在,即渐进式的节能政策无助于抵消新增排放和污染。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新兴国家的数据同样反映出,单单依赖效率提升的节能技术,作用非常有限。书作者归纳指出,除非能源消费模式有根本性的改变,否则节能技术只能起到诱导能源消耗增加而非节约使用的作用。

    对(仅通过)技术进步(就能)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的迷信,建立在传统经济学观点基础上。《杰文斯悖论:技术进步能解决资源难题吗》详细引述了18世纪以来多位经济学大师对产出、效率、效用、消耗、外部性等基本概念的观点,揭示出经济增长的传统核算体系的缺陷。书作者指出,更高效率必然增加富裕程度还将减缓环境压力的论断,因为忽略外部性是无法成立的,基于这种不成立前提建立的发达国家去工业化、减物质化神话也无法自圆其说。

    杰文斯悖论与莱泽尔1988年提出的“马尔萨斯不稳定性”相关,后者指的是能够自我复制的所有生命系统在有利条件下运行时,会不可避免地超越环境的承载能力。自然选择过程的结果将决定生态系统持续不断演化的张力,换言之,“陷入困境”是不可避免的,关键在于生命系统能否找到突破困境而发生演化的有效途径,走向淘汰抑或新生。

    本书作者认为,石油储量的逐渐减少已经迫使全球转而使用煤炭、天然气和开发及利用难度较大的页岩油、含油砂、焦油砂,但这些替代能源供给仍然有限,利用质量比石油低得多,因而在其开发利用中将不可避免加速“杰文斯悖论”的效应发挥。同样,寄望于混合动力解决世界能源和环境问题,也是不切实际的。无论是何种新能源的研究与应用,都很难避免“杰文斯悖论”效应,因而只能一方面通过重塑能源与环境产品市场机制,将能源使用的环境代价计入成本,建立起内生的节约约束机制,另一方面则要加快新能源选择、实验与适时推广的进程。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