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否认我们现在每年都会有一些好书的面世,但种种病态的所谓出版“发展”难道不同样值得我们反省?比如每年那一两百亿码洋的各种教辅到底有多少出版的价值与必要?比如那挥之不去的“模仿秀”和作坊式攒书,比如依靠那“刷”出来的点击率、自己买出来的Top和造出来的“腰封词”来吸引眼球的“炒作”术……凡此种种,真正的内容评价被庸俗到了何等边缘的地步?更有甚者,时下的书业又弥漫着多少与内容无关的“宏论”与“焦点”:要么凭一堆不往细里说的“大数据”就作出简单的价值判断,如同前面所言仅凭那一千多亿的收入就断言中国的数字出版获得了长足的发展;要么是越来越类同娱乐业的花边八卦新闻,什么某某某Top几啦、什么某某某位居富豪榜老几啦。而真正读书人最关心的咬定内容来描述的到底出了哪些书?这些书又是写什么如何写等内容信息在各种宏论中则是少而又少。这也难怪人们要发出这样的疑问:好发“宏论”者到底读没读书又读过多少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