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坛名家丛书》第一辑出了包括我的《梨园冬皇孟小冬》在内的六位名家传记后,编委会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又决定继续出第二辑,其中李少春传记被列入选题。最初撰写孟小冬传记,是编辑三顾茅庐以后才敢接受的,而这次未等编辑先生张口约稿,我是主动请缨。理由有二:一、李少春和孟小冬同时拜入余门,是余叔岩最得意的两位弟子,我既写了孟小冬,不能忘了李少春;二、在写孟小冬搜集资料时,我也同时收集到不少有关李少春的资料,包括文字、照片等。再有一点,就是拙作《孟小冬传》出版后,确有一些朋友多次希望我能为少春先生也写一本类似的传记。我确实也很想为少春先生写这样一本书。不过,近年有关这类文艺图书的出版是个大问题,由于印数有限,无利可图,很多出版部门望而却步。所幸上海戏校有关领导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共同认定,这些名家的艺术遗产,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宝贵财富,值得予以总结保留,因而决定再度推出菊坛名家的传记。我听到这个喜讯时,自然也就当仁不让地主动请缨了。 任务敲定后,我首先想到的是,少春先生的家乡霸州几年前已建立了李少春大剧院和李少春纪念馆,不能不去一趟。此外,国家京剧院、中国戏曲学院都是有必要去收集相关资料的。 去年10月下旬,我带了上海人民出版社开具的几张介绍信到了北京,第一家我跑了少春先生生前的所在单位——国家京剧院,得到了宋官林院长的热情接待,宋院长指示创研部吕主任,为我提供了很大的方便。随后,我又到中国戏曲学院图书馆。由于该馆戏曲资料十分丰富,我连续查阅了一个星期。期间,欣逢该院60周年校庆,承蒙叶蓬教授的引荐,我被大会邀请作为嘉宾出席了隆重的庆典活动,有幸见到了一大批卓有声望的艺术家。 11月1日清晨,我由北京乘火车前往李少春家乡、享有“戏曲之乡”称号的霸州市,下车后即直奔李少春大剧院(李少春纪念馆在剧院的三楼)。由于事先叶蓬教授已和纪念馆电话联系过,我受到纪念馆槐俊岭馆长的热情接待并听了两位讲解员精彩的讲解。馆内共有六个展厅,展品约2000件,包括少春先生的大批剧照、生活照、剧本、戏单、书籍、字画、道具(大到青龙偃月刀,小到《击鼓骂曹》用的一双棕色鼓槌)、生活用具(如自行车)、信件、文房四宝、衣物及音像等,让人流连忘返、目不暇接。我连看了两天,受益匪浅。 我要特别感谢李少春纪念馆馆长槐俊岭女士,在我辞行时,特地亲笔签名赠送我一套由魏子晨先生编著的李少春文集和画传,以及由李仲明先生主编的《博美精新·李少春传略》等文献资料。这些著作资料对我完成这本传记帮助很大,我从中获益良多。同时还要感谢曾向纪念馆无私捐赠或提供珍贵照片和实物的诸位先生及其亲属子女,如马少波、龚和德、迟金声、李洪玲及陈晓阳、王学栋等,他们提供的资料对我这本传记更是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此外,我还从北平《立言画刊》、上海《申报》、香港《大成》杂志、《戏剧电影报·梨园周刊》以及《翁偶虹编剧生涯》、《京剧谈往录》、《菊坛旧闻录》(丁秉鐩著)、《李万春回忆录》(周桓编著)、《袁世海的艺术道路》(蒋健兰、刘乃崇著)等报刊、专著中得到许多有益的参考资料,在此一并致以谢意!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李少春先生的入室弟子、中国戏曲学院教授叶蓬先生和李少春先生长子、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李浩天先生,对本书的出版给予了鼎力支持,并赐序和审核斧正全部书稿,为本书增色生辉。 限于水平,书中肯定有许多缺点和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和专家们指教帮助,不胜感激!
许锦文 2011年9月于上海同济西苑
|